数字时代文化综艺的创新传播
2023年01月17日 09: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17日第2574期 作者:刘雁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近年来,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多维度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等系列节目频频“出圈”,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国潮风”。 

  内容创意:精神标识赓续中华文脉。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文化类综艺节目致力于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跨越时空的魅力。中华汉字、青铜玉器、青瓷丝绸、经史子集、诗词戏曲等文化经典经久传颂、融通创新,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体系,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容创意应立足时代特点,进一步对中华文明中的宝贵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解读,并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中寻找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基因,体现中华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叙事创新:跨界演绎活化文化经典。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艺术形式的跨界演绎、雅俗共赏的呈现手法,活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观众能够看得懂、听得进、领会得透。《经典咏流传》正是以“和诗以歌”的传承方式,既呼应了中国诗词由吟诵而始的文化传统,又融合了大众流行音乐的现代形式,用极富创造力的方式彰显了中国诗词的文化魅力,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进一步创新叙事方式,注重从人民性和艺术性的层面体现节目的思想性。比如,借助戏剧、音乐、舞蹈、书法、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的跨界演绎来“活化”经典,让观众在沉浸式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科技赋能:数字技术拓展审美时空。在艺术与技术的“双向赋能”作用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具有释放无限想象力、产生无限可能性的诸多空间增量。AR、VR、XR、环幕投影、数字影像合成等技术,不断创新节目场景,使文化类综艺节目突破了传统创作模式,科技从辅助性的角色转变为节目创作的主角。在科技加持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比如,借助科技力量,《2022端午奇妙游》中男子群舞《飞龙在天》形象地表达了《易经》中记载的“飞龙在天”的意象,展现了古代端午祭祀“龙行天下、天下大吉”的美好图景。审美空间是在有限中呈现出来的无限。为实现“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的效果,文化类综艺节目应以技术为依托,不断延伸内容表达的边界,即在审美接受、艺术表达和意义诠释方面,不断拓展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增强观众的“共情感受”,让节目以新的方式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空间呈现。科学技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态的藩篱,将“异想天开”的新奇表达转变为现实,使观众可以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仪式空间:集体记忆构建文化认同。泱泱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耀九天。文化类综艺节目承担着文化传承者和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应通过仪式化的建构,唤醒集体记忆。文化类综艺节目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立体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升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文化类综艺节目应结合时代精神,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思想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传播中绽放时代芳华。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