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动两汉文化传承发展
2023年10月13日 10: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13日第2750期 作者:王广禄

  在中华文明的轴线上,两汉文化上承先秦下启后世,对中华文化体系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徐州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汉文化论坛9月下旬在江苏徐州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聚焦“两汉文化与中华文明”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并一致认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提炼和展示两汉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两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绚丽多彩的两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哲学、宗教、史学、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留下了众多开创性篇章,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两汉时期,中华文化形成“大一统”并走向成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表示,汉文明有着“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思想理念,形成了在世界史中尤为突出的中国特色。以汉文明为核心的国家“大一统”思想,形成了国民的“国家认同”“思想认同”。国家的统一性,支撑着中华文明史上的国家政治发展平稳之“连续性”——历代王国、帝国,不论国家统治者是谁,均认同中华文明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族群建立的国家。

  “两汉文化体现出浓烈的家国情怀,乡里认同与家国情怀的构建,是两汉文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谈到,两汉文化多姿多彩,博大厚重,既具继承性又具转化性与开创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乡里”“故乡”“故人”“乡人”“同乡”“乡论”认同是两汉文化中非常突出的一个历史现象,乡里认同与国家认同、乡里意识与国家主流意识具有高度统一性。乡里认同是中华民族“深沉的历史意识”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意识,成为“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

  两汉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刘邦故里、项羽故都的徐州则是两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集萃地。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介绍说,徐州至今留存了544处汉文化遗址遗迹、12137件汉代可移动文物,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汉代三绝”名扬海内外。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化根脉,就要进一步推动两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促进两汉文化创新发展和转化利用

  7月5—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赋予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任务。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深入探讨两汉文化的精神内涵、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重要目的是以文脉传承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两汉文化的传承弘扬、创新发展和当代转化利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从两汉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提出,要系统挖掘阐发,深化两汉文化研究,深入挖掘两汉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时代价值,促进两汉文化研究取得新进展。深入认识“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从两汉文化的核心思想、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中汲取丰厚滋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深度挖掘两汉文化兼容并蓄、开明开放、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质,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独特精神标识。

  “两汉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凝聚着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文化认同,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表示,把以两汉文化为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江苏的重大文化使命。要更好赓续历史文脉,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阐释弘扬以两汉文化为代表的江苏优秀传统文化,聚力打造体现历史传承、代表江苏形象的“吴韵汉风”文化名片。要激活文化遗产,深入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推动两汉文化“活起来”“立起来”。要促进文明互鉴,有效推动两汉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对话,不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以创新性理念和现代化手段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基因,使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文化魅力与现代活力。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博物馆首任馆长潘震宙认为,继续传承好发展好两汉文化,就要把传统文化与当代的审美趋向、时尚创意、消费需求有机结合,与社会和人民的生活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表示,要丰富文化旅游供给,营造多层次、多维度、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体验。利用两汉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两汉文化资源的利用,推动两汉文化项目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数字艺术与数字文创产品,将两汉文化中的经典艺术作品数字化,创新性打造两汉文化数字文旅。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