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海上丝路文化遗产中的经略智慧
2022年07月12日 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12日第2446期 作者:刘思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发展海洋事业提供了思想引领与行动指南。他指出,“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就是怀着友好交往的朴素愿望,开辟了古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发轫于秦汉的海上丝绸之路,一直是沟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桥梁。面向海洋大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海上丝路文化遗产,充分彰显大国海洋经略智慧,不断厚植古代海上丝路文化底蕴,使之成为推动海洋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纵观历史,中国海洋经略与历代时局变迁高度契合,并呈现相对独特的发展脉络。从秦汉海洋探索与开发,到宋元开放海洋经贸交流,再到明清海疆统一与主权维护,历代经略海洋之方略对当下我国海疆治理与海权维护仍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重视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生态安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大陆与海洋兼备的国家,经略海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不绝之声。早在先秦时期,国家就专门设立了渔官与舟牧,管理海盐与渔船,经海洋向外的通道初步成型。汉魏以降,又陆续开辟了从登州、明州、泉州、广州等港口出发的丝路交通,带动了海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与两千多年海洋经略史,积淀了厚重的海上丝路人文底蕴,为海洋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文物局、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开展了一系列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推进了海上丝路文化遗产宣传教育,提高了全社会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之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海洋经济,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全面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形成了海洋绿色发展模式,增强了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

  维护海洋权益,推进互利友好合作。海疆是国家赖以生存之基础,也是国家主权行使之空间。历史上,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的传统认识。秦汉以后,国家疆域治理渐入正轨,海上丝绸之路也由此萌芽并逐步发展。随后的历代统治者大多重视海疆管理,推行开放合作的海洋政策。唐宋以来,我国相继设置了市舶使、市舶司、望舶巡检司等专员或机构,并制定了船户管理制度和市舶管理条例,以保障海洋基本权益。明清时期,因外敌窥伺侵扰,我国海洋政策逐渐转向保守封闭。历史证明,维护海洋权益,既关系到我国的安全与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开辟海上丝路以来,中国就本着包容互鉴之精神与周边国家和谐相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一脉相承,既是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之需要,也是维护海洋权益、构建和谐海洋的重要体现。

  加强对外交流,深化文明互鉴。秦汉以来,伴随航道开拓以及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沿海先民利用畅通的海上丝路,与东亚、东南亚、南亚、东非和欧洲等地区的国家开展了对外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彼此借鉴、互通有无,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丝路文化遗产。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指出:“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对来自爪哇的奇珍异宝有着形象描述,而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则陈列了大量中国古代瓷器,这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例证,是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实诠释。”丝路文化遗产不仅是海上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的见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桥梁与纽带,其价值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与不断探究。

  概言之,海洋是人类生存成长的摇篮,是支撑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海洋也是陆地领土的一种延伸,是国家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大发展的新时代,国家适时地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我国海洋治理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当从古丝路文化遗产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国家海洋战略为行动指南,“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提高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能力,加快建设海军的防卫力量,加强海上对话交流,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全黔诗萃》点校、整理与研究”(21GZZD2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