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研究要面向社会需求
2022年01月11日 09: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11日第2327期 作者:谢金文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具有服务社会功能的学科。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因而新闻学研究要面向社会需求、反映时代特征,使新闻传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所谓需求,是指人们能够得到满足的需要。社会对新闻传播的需求,则是社会能从新闻传播中得到满足的需要和诉求。例如,通过新闻的信息传递、意见交流、宣传引导、舆论监督等功能,发挥其瞭望、沟通、整合、革新、调控的作用。

  当前,新闻学研究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什么是新闻,什么是谣言,如何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新媒体时代如何将各种信息纳入新闻工作的视野,新闻如何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供信息服务、把握舆论导向,等等。现在,某些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章为了追求所谓的“影响因子”,论文越来越长,谈论的问题却离社会需求越来越远。这些因子只看平均每篇文章被其他文章引用的次数,而不顾对社会的实际作用。于是,一些期刊热衷于发表量化研究成果,或者有许多数据可被引用的文章,而对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的文章不以为意。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当下的新闻学研究。我们需要认识到,新闻学的研究目的,不是为了在象牙塔里“造文章”,而是要全面发挥新闻传播的功能与作用,从现实中找出真问题加以研究,从不足中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案,进而总结、上升到理论,以此更好地指导实践。

  在大众传播时代,新闻学研究往往基于狭义概念上的新闻,即大众媒介上有新闻价值的报道。新闻被定义为反映令人关注的新鲜事实,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新闻媒介要客观、中立、独立。新闻传播学理论认为,新闻是一种传播内容,要满足受传者的需求,新闻媒介要注重传播效果,发挥正功能、防范负功能。新闻社会学理论认为,新闻是一种信息,要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新闻媒介要发挥监督作用,新闻传播与媒介责任、社会调控密不可分。

  而在新媒体、移动传播时代,新闻传播的内容大大超出了狭义概念上的新闻。传播者、媒介、被传播者和传播方式,以及新闻传播、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新闻学研究要基于广义概念上的新闻,笔者将其定义为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的信息。我们应重新审视当今时代新闻传播的过程、环节和方式,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新的概念和理论去总结、解释、指导新的实践。例如,形成、发展用户和人工智能参与的新闻生产理论,网络平台聚合的公共空间理论,利用算法的新闻选择、加工、推送理论,包含社会化媒体转发、用户分享和评论的新闻扩散理论,新闻与社会新关系的新闻生态理论,新闻传播事业和产业新变化理论,新闻规律的新理论。

  此外,新闻学研究并不局限于研究新闻问题,还可以通过研究新闻传播及其媒介探究历史、反思当下、把握趋势。如笔者发现,中国封建社会历时特别长,同时发展缓慢,呈现“超凝固性”特征。这与当时的新闻媒介主要为封建统治服务,缺乏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未能在改良革新中发挥积极作用直接相关。又如,清华大学教授郭镇之研究《人民日报》上“人民”“公众”两词出现的频率变化,发现“人民”一词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出现的频率最高,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呈下降趋势,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又逐渐升高,伴有意义相近的“公众”一词逐渐增多,显示出中国媒介在“人民”问题上的某种变化。“媒介即讯息”,如此研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新闻媒介,既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环境,也可更好地认识当今社会。

  在新媒体、移动传播、人工智能时代,为了做好新闻学研究,一方面,我们应致力于拓展研究领域,开展前沿研究。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利用移动传播、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多元传播新格局。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渠道和内容都能无限增多,因此,我们要从渠道为王转向内容为王、需求为王、受众为王,使新闻学研究能在满足受众需求上大有作为。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