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语言建设助力文化振兴
2022年01月11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11日第2327期 作者:康喆文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乡村语言建设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支点,是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改善村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的前提和保障。发展乡村文化,做好乡村语言建设,要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乡村语言服务与乡村文化传播。有学者提出,“语言服务是行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内容或手段为他人或社会提供帮助的行为和活动,语言服务的目的是满足一定对象对语言文字及相关方面的需求”。乡村语言服务即专门针对乡村地区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所提供的语言帮助,如对不具备普通话沟通能力的村民进行专门培训;为乡村的听力、语言障碍人员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在面对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时为村民提供应急语言服务等。从价值属性上看,语言服务实际上源于语言产品的需求和供给,这使得语言服务兼具行业服务价值、经济服务价值、社会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等多重属性。对乡村文化振兴而言,乡村语言服务是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乃至对接全球视域下乡村文化空间构建不可或缺的途径。一方面,语言服务能够通过语言产品、语言培训、语言咨询等手段展现多样态的乡村传统文化。例如,对乡村中涉及家风、家训、村民规约、道德示范等内容的语言标牌进行规范化处理,消除语言暴力,让更多的村民接受它、读懂它、理解它、使用它,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增强乡村内部的身份和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语言技术、语言工具、语言翻译等途径对外传播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利用翻译工具为乡村文化旅游路线、特色美食、民间手工、农牧产品等制作多语种宣传册,通过新媒体渠道进行宣传,以推广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讲好我国的乡村故事。

  第二,乡村语言资源保护与利用。从我国乡村地域系统的构成上看,语言资源可以看作是在特定的乡村范围内,由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能够发挥语言及其相应价值的资源。乡村语言资源的表现样态多种多样,并能够通过其承载的信息达到文化传承和交流互鉴的目的。如由北宋陕西“蓝田四吕”制定的《吕氏乡约》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对后世基层社区的产生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乡村语言资源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有着巨大的挖掘价值和潜力,其保护与利用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一,应大力保护乡村濒危弱势语言资源,对乡村濒危的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展开调查和试点研究,或以乡(镇)、村(社区)为单位对濒危语言进行统计和采录。其二,大力提升乡村语言资源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举办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交流活动,以及影像、现场表演、日常宣传等方式,扩大乡村语言文化资源的受众和知晓度。其三,多渠道开发乡村语言资源,与旅游等资源相结合,借助民间歌谣、俗语、歇后语、谜语、景区文字标识等方式,向游客展示多样、饶有趣味的语言资源。

  第三,乡村语言教育推广与普及。从语言多样性的角度看,语言存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共同促成了语言多样性的特征,而语言教育恰恰为乡村文化的“一主多元”格局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在乡村中开展语言教育,使村民通过语言学习和使用加强语言身份认同,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文化归属感和获得感,无疑是传承乡村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乡村语言教育旨在提高村民使用普通话的能力,通过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推广,使不具备普通话沟通能力的村民具有这项基本能力。同时,还可宣传与汉字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村民的基本文化素养。其次,通过普通话培训提升乡村地区少数民族的通用语言能力,包括口语能力和规范书写能力,同时对乡村中使用本土方言的村民进行普通话推广。最后,乡村语言教育还需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对于现代化程度较高、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地区,可适当开展外语培训,由此拓宽乡村文化的传播途径,使乡村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全球区域与城市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