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2021年07月27日 09: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27日第2216期 作者:王浩宇 张亦潇

  在多民族国家内部,某种通用语或共同语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自秦汉以来,中国长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频繁交流,促使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很早就形成了互补互促的发展关系。少数民族从汉语中学习本民族发展所需要的各类词汇,汉族也不断从少数民族语言里吸收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不是哪个民族的语言文字,而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壮大,逐渐形成的族际通用语言文字,它深刻反映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历史进程和现实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当前中国国内知识学习与知识创新最重要的载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为各民族创造了共同的交际空间,也为各民族成员实现社会流动、享受公共服务、接收前沿信息、了解国际社会等提供了基础性工具。语言的生命在于使用。一方面,语言只有在各领域中充分发挥使用功能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语言本身还具备一种特殊的外部性效应,即某种语言的使用人数越多、使用功能越强、使用范围越广,使用这种语言的文本数量和场景就越多。一些学者在分析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时提出,我们不能仅仅考虑某种语言文字是否满足目前的学习与交流需要,还要衡量这种语言文字能否保证其使用群体在各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来看,当前,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利于不断提升少数民族青年一代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竞争实力,促进各民族成员全面发展,使其共享发展机遇,增进民生福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要求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从语言本身转向使用语言的人。当前,谈到少数民族语言问题时,人们经常讨论“某种语言怎么了”,却很少问“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怎么样了”。语言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语言的使用、发展与传播总是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联系,这个环境则是由人及其行动和思想所创造的,语言与人类活动由此呈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无疑将对少数民族成员的知识学习、信息获取和社会流动大有裨益,更将为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还有观点认为,只要我们通过法律、教育、经济等各种方式营造多语并存并用的语言环境,就能保障不同语言之间的公平发展,但这一看法容易忽视不同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所以,对于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各民族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客观、理性地去认识。

  当然,也有部分人认为,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会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产生影响。从少数民族群体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不会对民族语言传承带来负面影响,反而会持续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型和繁荣。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功能拓展的过程。语言功能的强弱与语言本质无关,仅与语言的使用有关,所以语言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以适应新的交流环境和表意需求。虽然特定的语言与某种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这并不代表某种文化不能通过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和传播,否则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就不会产生如此广泛和深入的交流,也正是语言的功能拓展性使得跨文化交际变得可能和普遍。况且在全球化时代,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反而越来越不可能弱化其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认同。无论是全球化还是现代化,都不是一元化的状态,而是一个取长补短、多元融合的进程。少数民族积极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可以更好地融入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也能不断提升传统文化自主转型的能力,为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创造新的历史条件。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