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创新社科优秀成果评选机制
2020年12月25日 08: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25日第2077期 作者:南陌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12月1日,广西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表彰大会在南宁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自治区人民政府代主席蓝天立分别致贺信,向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全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表示诚挚问候。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2020年,广西全区各地、各相关单位共推荐参评成果1997项,会议对2018—2019年度393项优秀成果进行了表彰,展现了近两年广西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程中取得的成就。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和不确定性,此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在评选机制、评价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修订了评奖办法,在组织实施方式、参评成果资格认定等方面作了较大调整。二是优化工作流程。简化程序,由参评者单位开展初始审核,相关领域专家推荐意见可使用电子扫描件。三是突出价值取向。基础研究类侧重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研究类侧重成果的应用价值。四是进一步增加同行评议权重与同行把关。与往届相比,此次评奖要求参评成果必须有两位具有与申报成果研究领域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专家的推荐意见。五是强化纪律监督。由纪检监察人员介入评选工作全流程,加强对评选工作的监督指导。同时,建立社科奖励诚信档案,纳入科研信用体系,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六是阳光评审。提高外省评审专家比例,区外专家占通讯评审专家50%以上。同时,公开所有评审环节,增加媒体监督、社会监督,让评选过程更为透明。

  从获奖情况来看,呈现出研究主题的多样性、成果内容的多维度以及成果合作者的多学科性和“跨界”情况等特点,显示出广西社科界政产学研用的融合越来越自觉和深入。尤其是基于一些重大项目组成的虚拟性学术研究组织,极大地推进了学科理论的创新发展,促进了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对话交流,对于扶持培育社科人才、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获奖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应时代呼唤,服务决策咨询,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学术水准高,现实针对性强,覆盖面广。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广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从学科方向凝练、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条件保障等方面给予了更多政策支持,近两年学科建设进展很快,成效显著。一些成果被权威期刊转载,提升了广西社会科学在全国的影响力。如获得一等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率先提出并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并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解释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在研究路径上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入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近年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要求中提出新观点,持续产生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的理论成果,切实研究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获奖作品中,不少成果内容涉及医保、教育、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身心健康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

  回应时代呼唤,服务科学决策。近年来,广西社科联积极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推动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获奖作品中,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进入决策层面,其中4项获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26项获得自治区领导肯定性批示,24项成果被厅级以上采用。

  凸显广西特色,散发醇厚“桂味”。在获奖作品中,有关东盟的成果就有20多项,涉及东盟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壮学、民族学人类学、抗战文化等学科成果,渗透着独具特色的“桂味”。考古学、语言学、文献学、古籍整理等冷门学科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成果,体现了专家学者在这些学术价值独特、文化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积累了扎实的研究基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