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
2020年12月25日 08: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25日第2077期 作者:刘玲华

  在“文化自信”这一命题提出之前,古典戏曲美育观已经面临现实层面的双重挑战。一是理论超越现实的问题。丰硕的研究成果与古典戏曲的美育普及少有关联,因失去了现实观照性而难以为现实所用: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普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与古典戏曲接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隔阂。二是理论契合时代要求的问题。古典戏曲美育观在传承民族审美传统时无疑依然有效,但面对当下数字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尤其随着“文化自信”要求的提出,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现实需要也变得更加迫切:疏解、提炼和呈现古典戏曲美育材料的现实意义,助力培养和化育时代新人。

  “陶情”与“风教”: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两个面相

  美育即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宗旨在于立德树人。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勃兴于元明的古典戏曲几经历史演化,逐渐形成并突出了两种美育功能:和心悦性之“陶情”与礼乐教化之“风教”。

  “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引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大众皆耳熟能详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中山狼》等剧目,因传递出是非、爱憎、曲直、善恶等伦理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以“美风化”为文化使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

  通过文本呈现、声律传唱以及舞台传播,古典戏曲借“陶情”与“风教”功用,提供了一个理解戏曲审美文化的模本,使得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美育范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能够得以延续。

  通与变:古典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并行逻辑

  “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贯穿于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始终。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

  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桃园结义》体现的“侠肝义胆”之忠义精神,《窦娥冤》宣扬的“公正平等”之价值理念,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浓厚的文化情结使得不同时代的观众形成了基于民族认同的价值观,也激励了他们不断反刍、消化其中内涵,进而提出戏曲美育构想的新方案。

  变者,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美风化”的美育实践总是与民族精神的构建密切相关。基于映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封建王朝时期戏曲美育的路径选择是高台教化。“梨园虽小道,而状古来之忠孝奸顽,使人感发惩创,亦诗教也”,正由于此,在诗教传统的影响下,经由官方的引导、文人的参与以及戏曲本身喜闻乐见形式的交叉作用,古典戏曲承载的德育价值被突出。在抵抗外辱和寻求民族出路的抗争时代,从西学东渐经新文化运动至抗日运动,戏曲美育观则立足思想启蒙立场,成为宣扬“启蒙”与“救亡”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并在民族危机时刻发挥了动员民众、凝聚民心和增进民族认同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降,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已经被提升为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尤为注重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

  基于“通”与“变”的演进逻辑,古典戏曲美育观在今天既对“发现美”有所传承,又踏上了深入“探索美”的新征程。继承和激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求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与丰富戏曲美育的内涵,并挖掘出其与时俱进且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

  自信与创新:古典戏曲美育建设的双重动向

  当古典戏曲美育观不被视为一个美育模式,而是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作为一种美育实践,实则也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戏曲美育如何通过弘扬民族文化使命的合法性,在新的时代语境里焕发新的生机?通过“回头看”,我们可以从戏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中获得文化自信,但最根本的美育任务,还在于“向前看”,即植根传统而在成就上总结,在总结上批判,在批判上创新,以适应新时代中国文化美育体系建构的需要。简单地说,“回头看”和“向前看”分别指向古典戏曲的自信与创新问题。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下,思考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创新的关系,首先在于理解“戏曲美育何以能够形成文化自信”,其次在于审视“戏曲美育何以持续文化自信”。这涉及两个重要的关键概念:经典传承与创新转化。

  古典戏曲历经大浪淘沙后,流传下来大量经典作品。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基因的延续,保护和传承这些经典戏曲作品,一则可明确与坚定戏曲文化自信的方向,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高辨识度——“中国戏”,二则可凸显传统伦理价值观,恢复泛审美时代日益消融的人文精神,从而承担起育新人、展形象的美育使命。当今社会,考量并重估经典戏曲作品的当代价值,还应具有反思意识,充分考虑到戏曲美育传统能否被容纳进新经验中进行传递,过去的现实关怀能否在这个时代引发共鸣等现实问题。在经典作品既往道德评判的价值标准上融入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正是“文化自信”命题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

  落实古典戏曲的当代美育构想,也需要以“硬措施”进行创新转化,这是持续提升戏曲文化自信心的现实保障。首先,思维模式上的创新转化,要求突破传统戏曲舞台的概念。在电子媒介时代,戏曲传播要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的便利和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力,将戏曲舞台拓展到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堂、电视广播、电脑、手机等多元化的无形大舞台中去,继而使得戏曲的传唱、演出与接受形式日常化、大众化、多媒体化,以便于让戏曲精品能及时地被广大群众收看、欣赏与传播,最终实现其作为艺术形态的审美价值。其次,实践范式的创新转化,主要依托于戏曲专业人才培养的落实。培育具有戏曲审美感知力、鉴赏力、创造力的全方位人才,是践行并发展戏曲美育观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在倡导文化自信的时代尤显重要。美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指向未来的事业,因此最大效用地实现戏曲的美育价值,更需要现实地加大对戏曲专业教育的投入。例如,拓宽戏曲人才遴选的渠道,有针对性地培养戏曲音乐、舞美、编剧、导演及戏曲文化传播等各类专业人才。很显然,这些内容已构筑出戏曲美育建设的新动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

  在当下倡导“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古典戏曲美育观因应变故,吐故纳新地进行了理论重构,其重要性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古典戏曲的美育新实践也将迎来成果绽放的春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