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文化自信
2020年11月20日 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20日第2052期 作者:宁殿霞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恒与现代转型之变之间不断磨合的结果,显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所蕴含的“和合”特质,也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在现代社会中的张力及其适应性与应变力,是一个需要积极思考的时代命题。

  历史进步不断唤醒中华文化基因

  西方社会主导的第一轮现代性历程发展至今,逐渐暴露出其弊端与遗憾。基于此,一些学者开始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所蕴含的“历史的积极性质”,即每一个时代对历史的文化基因能动选择和继承的必要性,以及历史作为过去有价值的思想为现在的力量而活着,并融化和转化于现实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历史的积极性质”的一个方面,不仅折射出中华文化基因的强大力量,而且也成为历史进步观念在21世纪的显现,是历史进步不断唤醒中华文化基因的结果。历史不是杂多,不是质料的堆砌,也不是一个完成的状态,历史是有主体、有内在性、有灵性的一个过程性集合体,它有继承性、时空感,随着现实发展实现传递。每一个时代因需要而产生的对文化基因的选择和继承,是在辩证、承载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不断扬弃自身的过程。其中,主体起着重要作用。承载中华文化基因的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洗礼,有着包容、谦和、柔韧、温润的独特思维方法,这种特有的品格恰恰是西方现代性所缺少的,而这正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的积极性质”。文化基因在其本质上是思想、观念、历史演进逻辑在实践活动中的需要,由需要而产生的新的精神呼唤,因而,文化基因也只有在经历了现代性体验、遭遇和转换之后才能释放其内在的活力。承载中华文化基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深刻性与辩证性,让人们在每每遇到难以应对的重大历史难题时,都会把目光投向中国,意欲在中华文化深邃哲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现象作为人类寻求历史进步的表现,反过来又不断唤醒着人们对中华文化基因的关注。

  中华文化不断赢得广泛认同

  从马克思的视角看,历史是千千万万“现实的人”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一个因人的实践活动而不断生成的过程。从文化的视角看,文化认同既源于对文化基因的认同,也源于这种文化能够应对时代挑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随着这一理念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而来的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亲近。在现实层面,这一理念表现为中华文化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实现现代转换,这也是文化认同的关键所在。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中得到了丰富发展。这种义利观不仅对矫正现代市场经济所导致的伦理失序、道德滑坡具有积极意义,而且以基因的力量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不断展现出自身特有的张力。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焕发出生命力,同时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当人类面临共同灾难时,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成为唯一的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焕发的光芒正是中华文化基因现代转换的现实方案和优秀文本,这一理念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路标,也有当代中国人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智慧凝聚。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在历史长河中、在人们的实践中不断铸就的,它是“历史的积极性质”不断发酵、不断转化、不断扬弃、不断赋能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历了一系列“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运动之后,面对现代性展现出一种应对外部挑战与内部纷争的超越精神和神奇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这种精神和力量的感性实践,深层次上突显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这种体验不仅使中国人自身坚定文化自信,而且在与世界各国交往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与人的意志是高度关联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历经磨难后开辟出的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新理念,展现出中国人不畏强大、敢立潮头的勇气,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充分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人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骨气。这一理念既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科学性、斗争性与理论性,是中国人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的体现,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灵”与“魂”。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并继续开拓未来的底气,在坚持主流价值观自信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展现中国开放包容的姿态,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显其价值与活力。

  (本文系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项目“《资本论》与当代世界”(20GZ210101)、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程群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成才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2020JGZ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