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时代文化自信生成的三重逻辑
2020年11月20日 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20日第2052期 作者:马军 周邵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研究阐释新时代文化自信生成的内在逻辑,有利于从深层次涵养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文化认同,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动力。

  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层价值信念

  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实践进程中生成、变化,但作为反映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方式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新时代文化自信首先根植于对中华民族深层价值信念的高度自觉。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孕育出主客一体、贵和尚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讲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人道”效法“天道”,从而追求“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天人合一”境界。中华文化蕴含丰富多彩的反映人类在实践理性中实现自我超越,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相统一的思想智慧。《易经》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既具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又具有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二者共同指向人的自我完善,即把“修齐治平”“天人合一”“天下大同”作为最高追求。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实现内在超越,体现中华文化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既不能将传统文化完全视为封建糟粕予以否定,又不能不加区别直接照搬。要将传统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与特定时代条件下的文化形态相区别,不能因为传统文化的时代历史局限而完全否定传统文化深层的致思方式和价值信念,而是要将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层价值信念萃取出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完成文化的现代转型,而文化转型首先需要一个洞察外来文化的客观视角。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西方现代文明进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解放一般趋势的科学理论,向人们呈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在资本逻辑宰制下潜伏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在历史发展中将被更高形态的文明所取代,从而为中国文化现代转型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中树立文化自信,除了准确审视外来文化外,更要对自身文化有清晰认识,而马克思主义为全面认识5000多年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全新视角。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经济基础对思想文化的决定性作用只是在最终意义上成立,文化作为社会意识一旦形成便具有历史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并且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文化发展现实看,中国近代以来社会文化结构的深刻变革,中华民族深层的价值信念始终影响着新的社会文化结构的转型。

  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中,还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文化在会通古今中西基础上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奠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文化认同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实践的主题之一。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开辟出一条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条道路的开辟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又保持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中的传承性;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功能,发展出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又秉承了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最大程度克服了西方现代化的内在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价值信念,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对中华民族深层价值信念的自觉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会通古今中西文化的新形式,即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增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主体性,凝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劳动思想及其对建设美好生活的方法论意义研究”(2019A023)、工信部项目“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生态净化治理体系研究”(19GZY4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