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纤维艺术设计课程改革
2020年11月20日 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20日第2052期 作者:袁新林

  始于1962年的瑞士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连续举办了16届,后因创办者离世于1996年停办。“壁挂”一词几经更新与变革而出现了纺织艺术、软雕塑和纤维艺术,带动了国际纤维艺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对纤维艺术教育展开探索。1985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成教授首开编织壁挂教学的第一课,在随后的30多年里,不少高校相继开设了纤维艺术专业和课程。2000年,林乐成又开启第一个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教育。同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地毯专业委员会正式更名为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纤维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和独立的专业出现在人们面前。2000年,第一届“从洛桑到北京——2000年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隆重开幕,展览承接洛桑展的精神,复活了现代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标志着中国纤维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让业内增加了对纤维艺术的认识,更领悟到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不足。

  纤维艺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目的是培养能够进行编织、刺绣、印染等纤维产品设计或室内陈设织物设计的专门人才。除专业类院校外,也有不少综合性院校开设了纤维艺术课程,由于未设立纤维艺术专业,该课程没有统一的专业归属,有的设置在服装设计专业,有的设置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的设置在产品设计专业。不同设置的纤维艺术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各不相同。多数院校这类课程在60学时以下,而纤维艺术内容广泛,除传统壁挂外还包括现代综合材料,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均会要求学生提交实物作品。在短短的几十个课时内,要让学生了解纤维艺术理论和材料特性、学习表现形式和制作技法、设计并制造出作品有很大难度。怎样在较短的课时内让学生学习这门艺术,能设计并创作出优秀的实物作品,实施“即设计即制造”教学成为关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脑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智能制造等技术手段正快速渗透到产品设计制造的各个环节中,使得设计更为方便、生动和快捷。在现代编织生产已初步实现计算机设计、数据传输、生产自动控制之时,全自动电脑编织机能以3D打印的方式生产出织物,增加了纤维艺术的创作和展示手段,使得编织产品设计范围更广泛,从设计到制作出产品技术新、效率高、质量佳。在电脑技术正势不可当地融入设计课程教学的背景下,“纤维编织产品设计课程”就是纤维艺术融合家居编织产品实现快捷的设计与制造而设置在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可充分利用数码编织设计软件、全自动电脑编织机等现代技术和装备,方便快速地完成课程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让学生能在短课时内学习纤维艺作、设计,创作出优秀的实物作品,很好地实现课程“即设计即制造”教学。

  鉴于此,“纤维编织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是以家居编织产品等纤维艺术实用品为载体,结合传统编织技艺和现代编织技术,将传统纤维艺术教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数字控制技术等教学相融合,运用多种领域知识探索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装备,设计表达传统纤维艺术,展现古今交融的家居编织产品。教学内容根据学习由浅渐深、循序渐进的经验积累的规律,设计为认知、学习和实践三大内容。认知内容包括纤维艺术家居实用品形式、材料与肌理认知和传统纤维艺术技艺与现代编织技术认知,学习内容包括编织构成形式与肌理表现和数码编织设计软件使用与编织程序编制,实践内容包括家居编织产品设计与制造实践和传统纤维技艺二次创作实践。

  通过认知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现代家居编织产品类型、造型、材料、功能和表现主题,认识其质地肌理美依附于纤维材料、编织构成,并通过技法来实现,装点于室内空间整体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这种感觉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不同材料、造型、色彩以及编织技法和搭配带来的独特心理感受。由此掌握纤维编织产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肌理美是编织类纤维艺术重要的艺术美感,不同编织技法所表现出的不同视觉、触觉和质感肌理均给人以别样的心理感受。编织技法、织物肌理以及技法与肌理之间对应关系是纤维编织艺术的特有内容,是学习的重点。数码编织设计软件的学习不单纯是工具运用和程序编制,更可在软件中仿真展现编织构成形式、技法与肌理之间的对应关系,由此能较快地掌握这种由编织技法而产生肌理的表现语言。

  课程以产品设计为立足点,引导运用纤维材料和编织肌理进行思考,并借数码编织设计软件拓展设计思维。教学组织形式为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混合教学,建立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将传统的教室教学以录播视频、编织视频等线上的形式前移,让学生有充足时间预习复习,使每个学生带着较好的知识基础走进教室。线下课堂教学内容为重点、难点和在线学习反馈的共性问题,更多以家居编织产品设计为载体,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与灵活应用。一方面可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老师讲授过多、学生主动性不够、参与度不高、学习结果不理想等问题,另一方面拓展了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让教和学不仅限于教室内,达到以教室外的时间弥补室内课时短的目的。

  教学安排遵循内容不同学习过程和条件不同的规律,先是认知和学习,再独立设计,后分组优化设计、编程、上机制造和改进。认知和学习内容采用问题引导,开展图片、视频等线上多媒体教学,设计软件、编织构成及肌理仿真则采用集体演示、个体体验和独立指导教学,并引入纤维艺术实用品设计案例、纤维艺术与材料再造设计比赛内容,营造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实践内容教学则先将学生分组选择家居编织产品项目,进行成员的独立设计,再进行组内讨论、筛选本组最佳设计程序,老师引导改进设计程序,最后老师指导各组上机试编织,各组分析产品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并改进和再编织。由此,学生在设计实践的分析、改进和完善设计与制造的自我探索体验中,较快地掌握家居编织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效果。这种体验式实践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实现从设计理论向设计实践的转化。

  总之,按照“即设计即制造”教学思路来设置纤维编织产品设计课程,在较短课时内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教学组织可行、教学安排合理及教学方式有效,能很好地解决困扰纤维艺术课程教学课时短的问题。同时让纤维艺术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在教学中得到更有效结合,展现纤维艺术与现代制造技术的结合,这也是对纤维编织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探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可制造性设计理念下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D/2018/01/7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纸艺载道视域下现代服装装饰语言重构研究”(18YJA76006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