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2020年11月19日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9日总第2051期 作者:王宝成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崇高的、现实的、具体的和科学的理想信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理想信念,更不是虚无的、混乱的理想信念,现阶段表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有助于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凝聚,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夺取胜利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法宝。

  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贯彻党的要求。立德树人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这里的立德树人,是指要培养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践维度,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而且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灵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基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铸魂造魄,按照党的立德树人这一基本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客观需求。

  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贯穿工作全域。生活情境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场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植根于生活情境,贯穿于其教育工作全域。生活情境是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有机统一。历史的生活情境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总结提供了实践基础,现实的生活情境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检验奠定实践场域,未来的生活情境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实践方向。因此,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立足于现实情境,扎根于历史情境,发展于未来情境,在历史、现实与未来情境的统一中动态开展。

  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贯通学习实践全过程。学习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源泉,是形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基本方法。获得“真知”和实现“真信”的唯一途径是学习实践。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必须经历从“不知”到“略知”,从“略知”到“深知”,再从“深知”到“真知”的过程,这样才能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唯有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知”,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从而成为真正的、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客体获得“真知”和实现“真信”的唯一途径是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实践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贯穿学习实践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和实践自觉,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从根本上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遵循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本质上以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宗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系统检视,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意蕴,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边界,充分释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坚持和贯穿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育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解析,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本质内涵、理论意蕴以及内容体系,科学解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命题的本质内涵,促使受教育者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实质,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深度内化,自觉实现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的转换和革新,从思想观念到实践行动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形成的客观规律表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植根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应该主动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命题,积极主动批判和消解错误社会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中帮助受教育者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不是单一向度的,而是多元互动的过程,确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和不断深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应该符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体系形成的自身规律,而且应该符合教育实践的自身规律。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在准确把握以上两种规律的基础上,全面考虑教育主体因素、教育客体因素以及教育实践环境,进行系统整体规划,按照“整体部署、立体推进和全面展开”的实践方略有序推进。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就业结构仿真预测及其调控政策研究”(18YJA88007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