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极网络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
2020年10月14日 10: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14日总第2025期 作者:贾善铭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结合前期研究,从2001年至今,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合作逐步深化阶段(2001—2003年),第二阶段是全方位开放市场的紧密合作阶段(2004—2013年),第三个阶段是深度融合阶段(2014年至今)。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关系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演变。这就需要粤港澳大湾区根据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实现空间结构优化。

  呈现多极网络化态势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已经呈现多极网络化态势,应积极构建多极网络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以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

  首先,多极网络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符合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空间经济学的时空特性表明,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在时间维度上的增长,也是空间结构在空间维度上的重新调整。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不断演变,特别是随着要素流动规模的增大、速度的加快,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复杂。这就要求城市群必须改变传统的空间发展格局,以实现更好的发展。随着城市群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多极增长与网络化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两大重要趋势。因此,城市群多极增长与网络化的联动发展是空间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多极增长格局基本形成。前期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呈现出了由单极增长向多极增长演变的态势。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

  最后,粤港澳大湾区网络化发展趋势明显。从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看,网络化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和创新资源流动的网络化,而最根本的是劳动力流动的网络化,因为劳动力是经济发展中最基础的要素,是其他要素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从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即交通基础设施来看,目前粤港澳三地大力推进“新基建”,特别是随着珠江东西两岸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交通一体化的重要特点是交通节点增多、线路增多,本质是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完善。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及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地,劳动力的流动将更加便捷,并与交通网络化相匹配,形成更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网络,由此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网络化发展。

  面对三大挑战

  就目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多极网络联动总体上尚处在起步阶段,多极增长与网络发展尚未形成合力。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视角看,主要面临协调发展机制仍需完善、要素流动性亟待提升和城市间关系需要细化三个挑战。

  第一,协调发展机制仍需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以后,粤港澳三地积极合作,在协调发展机制方面取得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成果。但是从更好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角度看,目前协调发展机制的着力点仍需进一步明确,以此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机制更加完善。

  第二,要素流动性亟待提升。流动性是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粤港澳分属三个不同的关税区,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劳动力交流方面依然面临一些挑战,特别是劳动力的流动,粤港澳大湾区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要素自由流动。从区域经济学理论视角看,劳动力流动是要素流动的基础,劳动力流动会带动大湾区内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动。因此,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提升其要素流动性的重点。

  第三,城市间关系需要细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特色城镇发展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城市群原有城市格局的优化,这就给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同类型城市之间、不同类型城市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采取更加细致的方式,处理好城市自身发展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关系,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范围扩展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全方位推进落实措施

  完善协调发展机制,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多极网络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提供保障。一是积极探索以多极网络联动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规律。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机制并没有先例可循,必须打造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样本。这需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和智库的作用,以城市群发展规律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深刻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多极网络联动的空间格局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二是优化现有粤港澳政府合作机制。统筹编制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多极网络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发展规划。三是构建政府与民间组织协同推进的组织机制,有效调动粤港澳三地民众参与大湾区建设的积极性,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多极网络联动发展的良好氛围。

  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多极网络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提供条件。建设快速交通网络,以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为重点,优化包括航空、高速公路、港口在内的快速交通网络。特别是强化粤港澳三地在交通运营管理方面的合作与创新,促进粤港澳快速交通运营管理企业合作,全面提升运营效率,打造大湾区内部以及连通国内外的高效交通网络。

  创新人才交流模式,推动人才共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享人才市场。首先广东向港澳开放劳动力市场,然后逐步推进港澳劳动力市场向内地的有序开放,逐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共享市场。如此可以化解港澳因专业化产生的劳动力就业难题,吸引更多国内外创新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更为重要的是以人才市场带动其他要素市场的协调发展。

  加强大湾区民间交流,夯实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民意基础。在旅游、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娱乐等方面,以非政府组织、社团、社区交流为主体,带动粤港澳三地的民间交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

  探索经济腹地共享,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多极网络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提供着力点。从合理处理城市之间关系的角度,结合前期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节点城市之间、节点城市之间关系的研究,鉴于粤港澳大湾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优化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也就是说,要积极探索经济腹地的共享,并以此为着力点,优化城市之间关系,不断推动11个城市的合理分工、合作发展。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四大中心城市需要广阔的发展腹地来实现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目标,其他节点城市尽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小,但随着其经济实力的提升,势必面临同样的问题。这就会导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寻找区位,进而带来经济腹地的竞争。如果不进行合理引导,就可能造成争夺经济腹地的无序竞争,最终会使粤港澳大湾区出现效率下降、协调发展不利的局面。从经济腹地共享的最终目的来看,就是共享发展成果。为此,要积极推动产业链共享,以产业链为依托,从产城融合的角度,实现以产业链共享带动城市功能共享。同时,要积极推动知识共享,打造知识共享平台,引导知识与产业的匹配,助推产业链共享。此外,还要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共享,逐步消除因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带来的劳动力流动障碍。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