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进全球气候治理
2020年10月14日 08: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14日总第2025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媛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集体福祉和安全,全球变暖增加了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危及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充分认识气候风险并将对这一风险的理解纳入决策过程至关重要。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近日举办主题为“气候变化2020:风险、影响以及解决方案”的线上研讨会,聚焦气候变化风险管控及应对方法。本报记者就如何管控全球变暖风险等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积极应对气候挑战

  实现联合国气候目标应加强国际合作,增进各国参与全球合作的政治意愿。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副主席塞尔玛·克鲁格(Thelma Krug)认为,将全球气候变暖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可以达成。但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构建高效的气候治理框架来推进负责任的多层级治理发展。同时,各国都需要加强同非国家层面气候行动者的合作,如企业、科研机构等。政府、私营部门及金融机构应共同促进气候政策发展,推动系统性变革。

  应对气候挑战,需协调多方资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帕特里夏·埃斯皮诺萨(Patricia Espinosa)表示,各国政府正在将应对气候挑战作为未来投资的途径,以避免气候风险带来的重大损失。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未来各国应积极推动清洁能源领域创新,促进创新成果规模化应用。这对于发展中经济体尤为重要。此外,今后各国和各机构在开展项目投资时,应考虑气候风险和项目可持续性。

  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主席迪本勋爵(Lord Deben)提到,当前,英国民众已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政府需进一步解析具体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使民众充分理解和执行相关气候政策。同时,政府在推进低碳转型时,应注重公平性,鼓励民众改变生活方式,增强民众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进而减缓气候变暖进程。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娜塔莉·塞登(Nathalie Seddon)表示,针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必须基于自然规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暖,保护生态系统,并实现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全球契约鼓励各国加大力度,投资基于自然规律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有助于实现全球脱碳目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强经济韧性,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参与主体多样化

  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多重影响,受影响区域持续增加。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认为,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应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加速适应过程,实施可持续性的脱碳转型措施。

  调动非国家层面气候行动者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有助于更加快速、高效地实现联合国气候目标。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学副教授托马斯·黑尔(Thomas Hale)表示,非国家层面气候行动参与者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弥合减排目标和当前排放水平之间的“排放鸿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多国政府正加强同非国家层面参与者的合作。在气候治理领域,非国家层面参与者能够有效推进新政策的落实和新经济模式的发展,提升社会发展韧性。同时,知识交流有助于推动相关创新成果在国际范围内传播。

  为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英国利兹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研究员安德鲁·苏德曼特(Andrew Sudmant)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作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充分体现了中国坚定落实《巴黎协定》的决心,为全球应对气候风险提供了信心。作出这一承诺,意味着中国将走上快速降低碳排放的道路,而这也有利于推进全球其他合作伙伴的脱碳进程。例如,中国增加在太阳能领域的投资,有利于降低美国市场的太阳能电池成本,同时推进欧洲在太阳能领域的相关研究。中国有关碳排放的承诺改变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叙事,加快了全球应对气候风险的进程,有利于全球气候治理,有力地支持了多边主义发展。

  英国海外发展研究院全球风险与韧性项目主任丽贝卡·纳丁(Rebecca Nadin)认为,中国“十四五”规划将推动“双循环”作为重要发展目标。这一举措旨在促进国内消费,同时发展对外投资和出口。该研究院气候与可持续性项目主任萨拉·柯伦勃兰德(Sarah Colenbrander)表示,中国的承诺蕴含了向低碳未来转型的巨大经济发展机遇,而且中国有潜力满足全球对清洁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和实现交通、工业、供暖与制冷的电力化,中国将减少对能源进口的依赖。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