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赋能” 广州现代服务业
2020年10月14日 10: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14日总第2025期 作者:顾乃华

  《中共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推动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州、也是对广东的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全力实施。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广州作为大湾区四个极点城市之一,瞄准“老城市新活力”再出发,发挥“双区驱动效应”,不断强化广深“双核联动”,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承担着支撑全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格局的使命。

  值此重大历史机遇时期,广州经济发展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IAB、NEM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新产业新动能加快成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州的高质量发展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以“新基建”为牵引,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座”“基石”,对于引燃“十四五”产业动力新引擎,推动广州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推进广深“双核联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新基建为广州发展增加新动能

  广州有“千年商都”的美誉,新兴服务业和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数字化、信息化正在不断改造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给广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2019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28.60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3.7%。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已占据重要地位,为开展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提供了雄厚基础。但与此同时,广州服务业创新能力不足、服务产品供给质量不高和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成为服务业提质增效的主要制约因素。另外,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世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寻找新动能。

  未来,“新基建”作为连接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桥梁,重点是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领域基建投资力度,助力扩展消费场景,进一步激发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基建”将促进服务业数字化加快向全产业链渗透。网络与数字技术正沿着产业链向上下游相关企业延伸,通过数据打通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进一步激发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服务业“提质扩容”。另外,受疫情的影响,以大量数字基础设施助推数字化进程,将有效黏合多个关联产业链条,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此外,“新基建”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集群竞争力强劲、应用场景丰富、创新人才集聚,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在全国领先,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等生态资源居全国前列。广州在人工智能、5G领域、工业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提早布局,已构筑起以“新基建”为支撑的、比较成熟的产业生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入推进,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广州经济结构、收入水平决定了其对“新基建”有更大的需求。广州“新基建”的先发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广阔市场前景,将有力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提升,有助于培育产业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加速数字产业化。这将促进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进一步推动广州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

  广州新基建面临瓶颈

  新基建“发力于科技端”,依托的新技术在开发周期、技术人员、成本、市场推广等方面通常存在短板和困难,也面临后期经营管护等一系列风险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脱节风险。随着广州“新基建”项目的进一步推进,将带来相关产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产业资本将加速向相关领域集聚。在大规模投资需求的刺激下,部分企业可能盲目扩大规模再生产,忽视创新能力提升,容易导致高端产业低端化发展。二是“新基建”科技创新生态亟须补短板。整体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科技研发与市场应用脱节,投资、研发、市场转化、产品应用等主体无法达成共识。原创性成果以及成果的市场转化水平不高,“新基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底座仍不牢固。三是后期运营管护风险。相较于传统基建,“新基建”主要使用各类电力、电子设备,其使用寿命较短,技术更新换代较快且后期运营对能源需求比较大,后期管护成本增加了整体运营成本。

  赋能广州服务业出新出彩的思路与对策

  广州应以加速“新基建”为引领,既要充分考虑“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国际大都市城市功能定位等带来的机遇,又要兼顾自身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统筹谋划、科学部署,推动广州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发展质量、辐射能级方面出新出彩。

  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结合近期中央密集部署“新基建”的实际情况,从广州市产业发展全局考虑,强化规划引领,通过制定战略规划、行动计划等进行顶层设计。明确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重点和优先顺序,既要坚持集约高效、经济适用的原则,不宜过度超前,也要遵循“新基建”与传统设施协同融合发展,做好相关配套政策及体制机制建设。要把好“新基建”的顶层设计关,建立健全相应的推进工作机制,提前预判在“新基建”推进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将资金和政策用实用好。要加强“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之间的统筹协调,确保整个新型基础设施系统整体优化和协同融合,更好地发挥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建立健全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产业联盟、智库等的协同推进机制,加强在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协调配合。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及体制机制建设,在顶层设计上,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出台配套落实细则。通过政策、土地、税收优惠、融资、财政补贴等政策扶持,对“新基建”行业采取减税、定向降息等有效的鼓励措施,鼓励引导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夯实技术基础,提升全球产业链话语权。加大智能科技研究攻关力度,由政府牵头组建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加大对“新基建”相关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鼓励智能科技相关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激励跨学科探索性研究,努力加强工业系统软件、产业发展控制系统、智能制造装备、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智能科技关键技术薄弱环节的研究开发。加快培育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在“新基建”相关产业中形成有广州特色的新技术、新需求与新架构,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充分发挥企业主体能动性。加强各领域龙头企业的跨领域协作,在“新基建”中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重视发挥基础设施“超级用户”企业和领军基础设施设备供应商的引领和集成作用。构建创新综合平台载体,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实现,有效支撑“新基建”的落地推进。借力“新基建”扩张投资消费空间,整合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移动支付、快递物流、智慧城市等平台设施资源,推动新经济和传统产业发展。

  做好人才引育,加强人才基建。加强“新基建”相关领域高级人才培养,不断优化人才服务,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为“新基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工作条件,让他们投身“新基建”的热情和能量得以释放,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新基建”的巨大成效。要重点培育“新基建”复合型人才,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机制、拓展相关专业设置、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平台,鼓励广州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深化改革,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新基建”补上人才短板。还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扶持力度及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与国际顶尖科研创新团队的技术咨询及合作交流力度,为“新基建”在基础理论、科技研发、底层算法等前沿领域和核心技术的突破提供人力资本支持。此外,要加强对“新基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为产业内的一线从业人员提供技术升级培训。

  (文本获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19年度课题“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基于集聚区提质视角”资助)

  (作者系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