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10月14日 10: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14日总第2025期 作者:刘金山

  一个经济体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突破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实现边际收益递增。人工智能(AI)为这一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和恢复经济社会活动更加凸显了人工智能的这一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践行这一突破。

  重视人工智能产业

  新冠肺炎疫情是经济系统的意外冲击,危中有机。疫情冲击孕育着经济发展新动能,而几乎所有新动能都与知识要素密切相关。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若干行业代表性企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的调研发现,无论是疫情关联行业、智能化分布式生产行业、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还是智能化产城融合发展,以及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功能区智能化发展,这些发展新动能都需要高端知识要素的支撑。

  最能体现知识要素贡献、最能成为以上新动能的基础设施的产业,就是人工智能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是“新基建”的基础设施,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突围的新动能之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力争成为全球第一、成为引领者而非追随者的关键领域之一。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放眼世界,应积极谋划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布局,将大湾区打造成为世界先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平台,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和包容性发展典范。

  为此,需要坚定信心并认识到,人工智能产业目前不存在绝对领先的垄断者,几乎所有经济体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要树立包容发展理念,部署人人可用的人工智能系统,让人工智能惠及每一个人,让人工智能赢得所有人的信任。要敢于治理引领,打造人工智能新时代新型劳动关系及其治理规则,探索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规则、伦理规范体系,形成强大的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

  加强人工智能普及

  调研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人才供给缺口大。人工智能人才供不应求,特别是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熟悉行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以及能同时提供产业应用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团队均较少。目前各级政府对人才扶植政策较好但偏向于高端人才,政府人才政策对成长型中级或初级人才的关注有所欠缺,初创企业的人才吸引力不足。目前高校学生更偏向于互联网和服务业行业的相关岗位,对工业智能研发兴趣不大。制造业与互联网服务业存在较大薪资缺口,致使制造业软件研发人才向互联网行业迁移。

  其二,研发投入多、资金流动性压力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较多,亟须拓展更多的融资途径,加快产品开发速度。部分企业因前期研发投入较大,亟须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更快地推广市场。有企业反映,项目前期垫资较多,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的成本较高,不能以项目形式贷款,资金压力较大。轻资产公司融资难。轻资产人工智能公司可抵押固定资产较少,银行贷款申请较难,未来深入开发及规模拓展面临较大的资金约束。

  其三,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全社会合作拓展。目前社会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还不够,需要政府做好引导,并在政务服务方面更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惠及社会。目前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有待拓展,部分企业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需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市合作交流,组织企业间的合作交流,让更多企业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公共数据有待进一步开放,公共数据公开可帮助企业进行算法实操,应用成果可反馈回政府,帮助政府更好地决策。这需要政府建立综合性的数据库或数据平台,开放对非涉密性数据的提取。

  探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径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突围发展并成为引领者,需要探索能够集聚全球高端要素的有效路径。

  全球分布式人才路径。培养人工智能新时代新型劳动力,构建以人工智能技能为本的劳动力市场,确保关键工种拥有充分数量的人才储备。鼓励企业和各类机构为员工提供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加快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掌握人工智能+经济、社会、管理、标准、法律等的横向复合型人才。引领人工智能新型劳动关系管理,修订或制定新的劳动管理规则和政策。需要向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确定性的劳动管理架构,基于按需经济、弹性工作原则制定行业标准。运用共享联盟大数据进行筛选,有效选择资源提供方或灵活就业人员,实现该机制与社会征信体系连接。构建劳动力信息智能系统,政府与企业合作成立企业—工人的大数据信息系统,打造公开透明的信息查询及信誉保障体系,更好地激励工人成为优秀工匠的同时,惩戒不诚信的行为。

  全球集群式招商路径。编制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重点招商项目库,引进一批高端人工智能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瞄准世界500强、大型跨国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开展靶向招商、以商招商和补链招商。促进大企业开展自身运营的平台化和跨界利益整合,打造若干个大企业集聚生态圈。支持全球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人工智能创新机构,推动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区域总部、创新中心、孵化基地和“双创”平台。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全球领军企业和品牌,推动企业快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全球分布式研发路径。大力发展离岸创新,鼓励境外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研发中心或功能性机构。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建设人工智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等。支持相关行业协会、联盟及服务机构搭建面向人工智能企业的经济全球化服务平台。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合作,设立一批海外研发机构、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利用海外创新资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服务。鼓励企业协助高校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机构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引导企业参与或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标准,积极参与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并开展相关活动,推动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外示范应用。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加强重点技术和应用领域核心专利培育,力争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核心专利;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培育和发展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

  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路径。完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政策,建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引导公共服务机构开放数据,搭建综合性基础数据资源库和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服务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基于民生场景应用深入研究,与5G、大数据等新技术相结合,快速推广便民服务领域的人工智能成果,加快人工智能学习的过程,做深垂直行业的应用,形成规模效应。利用IPv6在广州设立根服务器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力争成为世界企业服务器集聚地和云服务器集聚地。支持企业加强人工智能数据标准体系研究,推进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易等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提升数据规模,优化数据质量,促进数据资源的汇聚应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制定产业标准与开放结构,探索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划分标准、分类目录。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公地的核心体系,大力发展企业实验平台,建设企业重点实验室,并试点以市场化方式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基础共性技术,使智能制造业成为创新流出部门;形成开放性人力资本体系;构建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

  多元化资本服务路径。鼓励和支持高成长性人工智能企业利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创业投资、股权并购等各类扶持基金,引导产业基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对企业技术改造、增资扩产给予扶持,培育形成人工智能细分行业“单打冠军”。拓宽人工智能企业的融资渠道,优化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科技租赁等融资方式,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融资体系。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产业创新联盟牵头成立市场化人工智能发展基金。

  智能化产城融合路径。发挥人工智能产业聚集效应,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人工智能示范新城区。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管理运营相结合,探索“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生活”等智能化城市治理方案和民生服务,构建全息城市、智能大脑,逐步打造完善的智慧城市新生态圈,培育一批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化中央商务区与中央活力区。

  政府与社会参与路径。推进政府人工智能化转型,打造智能办公系统,建设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库,开发适用于政府服务与决策的人工智能服务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推进决策人工智能化转型。调动全社会参与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性,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承办全球人工智能行业竞赛、高峰论坛和国际会议。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