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及其哲理依据
2020年08月07日 08: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7日第1984期 作者:江传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作用。这表明,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尤其要善于在多样中确立主导。这一取向有着深刻的哲理依据。

  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关系原理的演绎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其中,“一”是“多”的本质规律或共相的抽象;“多”是“一”的载体,“一”通过“多”展示自己。这一原理自然演绎出精神文明建设是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而且要在多样中发挥主导作用。

  精神文明建设主导性就是统一性要求,多样性则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方法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层次性。主导性指导和选择多样性,制约多样性发展的方向;多样性则以主导性为前提,并丰富主导性,服务主导性。多样性不能离开主导性的指导和制约,否则,多样性就会迷失方向,陷于无序发展的混乱状态,其结果不仅冲击主导性发挥主导作用,也必然影响多样性的健康发展。因此,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在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中高扬主导性,并且以主导性整合多样性,向多样性汲取养分,发展主导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辩证关系原理的启示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这一原理启示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看到普遍性,坚持基本原则上的统一性;也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重视事物的多样性。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其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诸方面都有普遍性的显现。

  首先,从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看。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是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价值取向和共同愿望,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趋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普遍性。

  其次,从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些内容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与普遍意义,因而对全社会普遍适用。这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从国家、社会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出发,面向社会全体人员,保证统一目标的实现和统一规范的遵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学雷锋志愿服务、精神文明创建之中;《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基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而规定的公民道德建设内容,都是普遍性原则的具体案例。

  再次,从精神文明建设方法看。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虽然可以有多种,但首先必须运用带普遍性的基本方法。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所指出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依靠群众等方法,采取主观与客观、认知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等方法。离开这些普遍性的基本方法,其他方法就会丧失基本原则与规范而无所依归,难以有效实施。

  矛盾主次方面

  辩证关系原理的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这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一元主导,突出主流,弘扬主旋律。

  《决议》规定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都确证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有本质区别,也决定着我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核和精髓,因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引领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科学的发展方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程度,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的价值准则,能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和目标的实现,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夯实坚实的道德基础和群众基础。《决定》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这是在强调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也就是在强调要坚持主导性。

  (作者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