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
2020年08月06日 09: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6日第1983期 作者:俞国良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时代变迁,大中小幼各类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成长压力和心理负担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他们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实际上,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是德育一体化的产物。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并明确指出“使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使小学、中学、大学各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环上升、有机统一的体系”。随着该项工作的推进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体化”问题自然也摆到了议事日程上。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201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是全面指导我国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前者强调,“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后者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是从政策层面推进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

  长期以来,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而中小学生乃至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殊不知,成年期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均会打上童年期的烙印。从心理健康的内容来看,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安排还不尽合理,存在着内容缺失、要素不全、倒挂或重复等问题,这大大降低了该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和实施来看,始终缺乏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来统一领导、协同规划、分级实施和动态评价,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领域各自为政的局面。因此,统一规划、研制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工作指导方案或实施办法,应属当务之急。

  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内涵、目标、任务与内容

  对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内涵进行探讨,必须充分借鉴德育一体化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强调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以发展心理学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横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强调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以社会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这里所关注的是前者,即强调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和任务的衔接,意谓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各学段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准确规范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主要任务,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年龄差异性与内容递进性的统一。

  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其目标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理解。从国家层面来看,其根本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工作体系时,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个别指导、全面发展。从社会层面来看,推进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健康发展,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含心理健康。实现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够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固本强基。从个人层面来看,就是提高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个体心理健康包括心理疾病和幸福感两个维度。因此,推进实现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一方面要做好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另一方面更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实现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合理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应涵盖心理辅导制度、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与咨询诸领域,实现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无缝对接。第一,要保障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性,这是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差异,应确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现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差异性、适切性。第二,要保障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的递进性,这是由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连续性、整体性,要通过科学规划,使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第三,要保障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类指导,这是由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共性,同一年龄阶段中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存在特殊性。因此,要在总体把握学生群体心理特点的同时,考虑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要注意相同年龄阶段学校类型和不同学习层次的区分,根据其各自心理特点进行分类指导。

  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度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和心理辅导与咨询一体化等教育要素。

  制度一体化。心理辅导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与落实,这是实现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根本前提。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阶段的教育内容予以明确规定,这可以看作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初步探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当前并没有具体的政策、制度对大学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如何衔接进行规定,使得大学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特别是,大学生虽然和高中生年龄相近,却面临着生活中的很多转变,需要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过程中予以统筹考虑。

  课程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体化是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三种不良倾向:一是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互相重复;二是存在课程错位,即学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符合其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讲授的内容不能适应学生实际的心理需要;三是各学段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脱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应充分借鉴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研究成果,在制定科学、统一的课程大纲、标准、教材等方面下功夫。

  心理辅导与咨询一体化。这是防止因心理行为问题导致极端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保障。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学生在大学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往往在中小学阶段就已埋下“伏笔”。因此,幼儿园、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获得心理成长,以更好地应对未来人生的挑战。一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曾出现心理或精神问题,却因担心造成不良影响而不告知学校相关部门,这对其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因此,亟须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实现不同学段学生心理健康相关信息的有效衔接,从而建立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追踪机制。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有序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人格发展的观点看,心理健康问题的阶段性变化规律与个体人格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不谋而合。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人格特征,都是围绕着一个特定优势主题或发展任务组织起来的,而人格发展的完备程度又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参照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面临的发展任务和心理困境,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帮助他们妥善解决心理矛盾,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指导。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与个体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相类似,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推进的。他将个体毕生的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皆有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均要经历一场心理社会困境的考验。困境会导致发展危机的出现,也意味着发展机遇的来临,危机的成功解决会使个人和社会之间产生平衡,发展出积极的心理品质,进而进入下一阶段的顺利成长。反之,则容易导致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工作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个体人格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为核心,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任务,形成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促进其身心全面、协调、有序发展。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总结、归纳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要求进行对比,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就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课程标准、实施办法等提出建议。组织力量开展实证研究,逐步尝试试点工作,考察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总结并推广优秀实践经验。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通过反复论证推敲,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指导方案和实施办法。

  二是组织经验交流。要改变大中小幼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各自为战的现状,除了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任务,还应积极组织各学段一线教师进行经验交流、研讨。一方面,这种交流有助于他们了解其他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困难和诉求,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避免“盲人摸象”式教育的存在。另一方面,这种交流能够提高他们的“一体化意识”,促使一线教师主动思考,提高站位,将自己当前的工作与学生全程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体系的形成。

  三是推进家校联合。在构建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家庭的作用,深入开展家校联合。首先,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正向预测作用。因此,构建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应将家庭因素考虑在内,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推进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他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将影响学校能否顺利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衔接上,如果不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则可能会困难重重。可以说,家庭能否理解、参与、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实际教育成效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