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减贫的武隆经验
2020年08月06日 09: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6日第1983期 作者:

  2020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旅委主任刘旗围绕“特色生态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发展优势”主题,汇报了武隆绿色减贫案例,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与肯定,引起社会各界热议。长江师范学院乡村振兴团队,从绿色减贫的空间治理、绿色产业化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绿色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梳理、实践解读和前景展望,旨在透过武隆经验,讲好中国减贫大战略和民生小故事,助力乡村振兴。

  绿色减贫的武隆空间治理经验

  姚茂华 胡建华

  绿色减贫是在反思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追求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科学总结推动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的新时代中国扶贫实践,形成一种绿色减贫理论,旨在达成代内与代际双重公平,保护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并实现有效减贫。武隆通过凝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共识,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使命情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营造,贯通山水、田园、家园、家户,走出一条缩小区域差距、推动均衡发展的绿色减贫空间治理路子。

  守护青山绿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区域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关涉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更影响生态产品的供给,如果这方面的认识不到位,边扶贫,边破坏,边治理,就有可能陷入新的贫困陷阱。守护好山水、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有效减贫的大前提。武隆区严格执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重庆市武隆区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重庆市武隆区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进城区周边禁养区、限养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完成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关闭,实现全区粮油生产区域、蔬菜种植区域、饮用水源地、畜禽养殖场周边土壤达到清洁类别。《武隆区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方案》《乌江水体达标整治方案》和《大溪河水体达标整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使流域联防联控机制得到创新,乌江、芙蓉江水质优良,大溪河水质达到Ⅱ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武隆区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实施后,2019年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352天。全区森林覆盖率为64.5%,植被生态质量位列重庆前列。武隆区信访办帮扶的花园村,利用废弃渣场发展花椒产业,采取“生态环境修复+生态产业发展”的“双生”“双赢”做法,顺带解决了“空壳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2019年武隆被生态环境部授予重庆唯一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建设生态田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希望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事实上提出了坚守“发展与生态”底线的减贫新要求。贫困地区既不能走“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继续苦熬的穷路,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只图一时发展的老路。如果说山水是自然生成的环境,田园则是人工创造的环境,是提供包括食物在内各种农产品的生产环境。保护好土地、利用好土地是减贫关键。《武隆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编制完成后,全区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斑块71个,总面积占全区面积的30.17%。武隆采取化肥农药减量、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静电喷雾器、生物拦截等防治手段,对蔬菜、水果等农作物集中区域进行拉网防控,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农业生产模式落地生根,提升土地综合效益。2019年全区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27个,认证总量达到20.9万吨。2019年武隆入选国家第二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复兴村建设“稻田+田园”综合体,引入生态技术,从此走上了振兴之路。武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特色餐饮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丰富高山避暑、康养、健身等生态新产品,构建了极具竞争力的生态产业体系,不仅形成深耕仙女山、错位发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的生态旅游格局、集约化的国土利用格局,也收获了3600万旅游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170亿元的生态红利,实现了绿色崛起。

  营造和谐家园

  田园与家园的不同之处在于田园是生产环境,家园多指生活环境、社区环境,这也是凸显城乡差距的重要方面。绿色减贫需要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武隆充分发挥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品牌优势,依托覆盖全境的200多处景点,编制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不仅把整个区域作为一个大公园、大庄园、大乐园来规划建设,而且深入打造微景观,持续开展微治理。武隆区落实“三保障”目标,围绕“清脏、治乱、增绿”要求,聚焦“厕所革命” “四好农村路”建设、垃圾污水治理等,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分档建设“精品”村和“示范”村,带动全域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使受益人口达30万人,并实现了全区乡村旅游行政村公路交通、安全饮水、信息网络、电网改造“四个全覆盖”。其中,白石村以“端碗饭聚拢来饭都不得冷”的院落为自治单位,推选院老,凝练院训,整治院落环境,推进垃圾革命,营造社区生活、文化与精神空间,使贫困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天池村推行巾帼护誉队、众人议事厅、荣誉银行等制度,恢复了彼此信任、互帮互助的村庄紧密关系,不仅释放了乡村社会的福利精华——家园红利,也促进了环境自治,保护了芙蓉湖国家湿地公园。

  成就幸福人家

  无论是把共享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宣示,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和工作要求,也指明了人民至上的绿色减贫价值依归和终极目标。绿色减贫,要求把绿色转化为减贫的成色、贫困群众生活的亮色。武隆创新贫困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有效对接的空间联结机制,健全贫困人口分享区域特色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建设仙女山、白马山、石桥湖、桐梓山、弹子山五个旅游扶贫带,形成廊道带动型减贫增收模式;引导高山移民和集镇居民大力发展家庭公寓、快捷酒店、商品销售、特色美食等旅游商贸服务,形成集镇带动型减贫增收模式;在景区进出通道等区域建设专门的创业区和农特产品销售一条街,形成景区带动型减贫增收模式。在对因病、因残等导致贫困的家庭实施健康、低保等精准扶持政策基础上,还探索形成了基地式、厂房式、作坊式、家庭式等带动贫困群众就近转移就业的“扶贫车间”减贫增收模式,以及突破地理空间限制、链接山外大世界的电商扶贫模式。大洞河乡百胜村贫困群众变“风景”为“钱景”,有了可持续生计,实现了稳定脱贫。以“七彩陶艺村、武隆大看台”为定位的堰塘村,五一期间就有日均4000人的爆棚人气,书写了贫困社区“黄土变黄金”、实现绿色化的蜕变故事。

  绿色减贫,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需要聚人心、通思想、明思路,这就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同时,绿色减贫成果惠及贫困群众,人民群众会进一步拥护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基础也会进一步夯实。武隆区以生态单元为基础,以小片区开发为核心,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营造,梯度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用好红色绿色辩证法,揭示了绿水青山转化为经济财富、社会财富的空间机理,促使贫困地区内源驱动减贫新动力和贫困治理新格局形成,不仅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高质量减贫,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也为加快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型减贫观、建构中国特色绿色减贫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项目(2017GX358)、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8SKJD04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绿色产业化扶贫的武隆模式

  谢正发 张廷方

  如何兼顾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而绿色减贫为此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产业扶贫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扶贫,是绿色减贫的两个重要方向。前者关键是侧重产业选择,主要有选择传统产业降能耗和选择绿色产业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两种倾向。而后者本质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同时“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即将绿色资源视为一种推动减贫的要素,通过机制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绿色资源—绿色资产—绿色产业的转化,带动贫困农民增产增收,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的高度统一。武隆厚植生态底色,培育绿色动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打好脱贫攻坚战,积极践行绿色产业化扶贫新模式。

  培育绿色产业化发展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武隆素有“渝黔门屏”之称,地处重庆市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渝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人均耕地较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武隆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化扶贫,将生态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和可持续发展优势,探索破解传统发展和保护“二元悖论”的密钥。

  推进绿色产业化扶贫,就是要将产业扶贫、绿色扶贫和精准扶贫高度统一,培育绿色产业化发展意识是前提。一是倡导绿色产业化发展理念。通过讲政策、传经验、谋思路,推进普及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迅速提升各级政府、市场主体及贫困群众的绿色产业化发展意识。二是坚持模范带动引领。每年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党政人才开展轮训,推进农林牧渔科技特派员驻村对口帮扶指导产业发展、培训实用技术,从农村种养大户、能工巧匠中储备建立2.1万名“武隆工匠”,切实推动理念转变为行动。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探索、完善市场经营主体和政府、农户的良性互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强化农民市场化、商品化意识,因地制宜培育新型现代农民经营主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守护绿色家园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武隆历届区委、区政府励精图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绿色产业化扶贫新路子。“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18年,武隆获评为重庆市唯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19年,武隆又被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构建绿色产业化扶贫链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绿色产业化扶贫是贫困地区百姓脱贫致富和长久小康的重要途径,核心在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把贫困户附着在绿色产业化发展链上,带动贫困地区百姓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

  武隆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培育新产业、挖掘新动能,构建绿色产业化发展链。一是现代特色农业强基。《武隆区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促进了高山蔬菜、草食牲畜、特色林果等六大“十亿级”产业链条的建设,培育以示范带为支撑骨架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武隆因此成功创建为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二是特色资源深加工提质。积极开发利用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农土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羊角豆干、土坎苕粉、仙女红茶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极大提升农产品商品转化率和经济附加值。三是生态旅游增效。坚持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找准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点:推进“旅游+农业”,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旅游农土特产品牌。推进“旅游+电商”,积极引导带动贫困户通过电商平台实现纪念品、土特产等各种旅游商品线上线下销售,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旅游+体育”,依托自然山水风光等独有的户外运动资源,连续举办“中国重庆武隆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增加了旅游综合收入。推进“旅游+文化”,打造“印象武隆”“仙女恋歌”等演艺节目,推出天坑寨子、土地犀牛寨、后坪天池坝等一批文旅融合景点,培训吸收当地农民为演出人员,解决3000余人直接或间接就业。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武隆制定实施《旅游扶贫规划》,坚持把贫困户附着在旅游发展链上,充分发挥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品牌优势,扎实推进共享发展,释放旅游红利,形成廊道、集镇、景区、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旅游带动型增收模式,引导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就业,实现“旅游做到哪里,老百姓就富裕到哪里”。

  健全绿色产业化保障机制

  绿色产业化扶贫要以改革的思维和创新的勇气,推进绿色发展要素之间有机协同,健全绿色产业化保障机制,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守护绿色家园提供硬核支撑。

  健全绿色产业化保障机制,需要强弱项、补短板,多措并举、系统推进。一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采取“基地+支部”“产业+支部”“合作社+支部”“项目+支部”等形式,推动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二是探索农地资源产权改革。按照“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民”的“三变”原则,引导贫困群众将空闲农房、宅基地、山林、土地通过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探索建立经营权的质押、抵押机制。三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建成覆盖区、乡镇、村组的三级互助金融扶贫网络,出台产业扶贫精准到户政策。如对贫困户贷款发展产业项目的,给予5万元以内的小额贷款贴息;对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的,给予每户每年1500元的补助。四是开展销售模式创新。积极引领贫困户通过“凤来谷”“寻味武隆”“五农人”“比丰优选”等本土电商品牌平台,拓宽旅游商品及农土特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此外,还积极探索正向激励和负面惩戒的绿色产业政策创新,以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环保政策创新。多种保障机制协同作用,共同为推进绿色产业化扶贫保驾护航。

  绿色产业化扶贫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建设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取向和使命担当。通过绿色产业化扶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武隆持之以恒推进“重庆的武隆”“中国的武隆”向“世界的武隆”嬗变,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创新引领、绿色崛起样板。

  (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017ZDYY25)、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8SKJD04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武隆乡村振兴

  谭明交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核要求,也是乡村振兴“二十字”内涵的要义。对于未来,武隆要深化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加快构建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统一,走出武隆乡村振兴的绿色创新路径。

  学懂弄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武隆乡村振兴的工作遵循

  5000年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200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播下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种子。从“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到“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再到勉励干部群众“努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等一系列高瞻远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对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环境的重视,生动诠释了发展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中一直贯彻着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随时关切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断探索与追求,为新时代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总结出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精髓的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出绿色发展的系统思维。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智慧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武隆绿色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武隆实现绿色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武装。

  把握乡村振兴二十字内涵要义构建武隆乡村振兴的枝干骨架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符合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定位,契合每个中国人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旗帜和总抓手,准确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要义,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通过产业振兴,推进“产业兴旺”。因地制宜制定乡村产业发展策略,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禀赋优势,完善现代农村产业体系,彰显山水田林草湖绿色产业价值。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支柱,通过人才振兴,壮大“振兴队伍”。打好乡情牌、事业牌、文化牌,通过筑好巢穴引人才,乡贤文化吸人才,知人善用留人才的绿色通道,为乡村振兴播下星火燎原的种子。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门窗,通过文化振兴,可以丰富“乡风文明”这个大书房。充分彰显乡村文化价值,把优秀传统绿色发展文化融入到乡村建设中,以文化人。乡村振兴,“生态振兴”是墙体,通过生态振兴,夯实“生态宜居”绿色基础,保护好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拱门,通过红色引领、营造绿色政治生态环境,助力组织振兴,为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的“生活富裕”目标提供“治理有效”保障。把生态化、绿色化自治、法治和德治融进乡村治理体系中,形成乡村治理新格局。提升乡村绿色发展能力,锤炼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堡垒。结合乡村振兴内涵要义,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构建武隆绿色化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枝干骨架”,形成武隆乡村振兴新格局。

  学好“两山论”走实“两化路”践行武隆乡村振兴的绿色路径

  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态本身就是经济”的绿色发展理念。武隆地处云贵高原,拥有丰富的农业、旅游、文化等多种绿色资源。武隆生态畜牧、高山蔬菜、高山药材、特色经济林等特色农业资源丰富。有芙蓉洞、仙女山、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千里乌江画廊等一大批天然绿色景观。区内山雄水奇、群山叠翠、沟谷交错、曲径通幽。坚持产业绿色振兴,坚持山水结合、文旅融合发展的绿色道路,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优势,坚持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为产业赋能,围绕绿色生态资源,发展“小而精、小而美”的具有武隆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推动农村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慧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打响“巴味渝珍”“寻味武隆”等武隆农产品品牌,呈现武隆的绿色底色。

  武隆有羊角古镇、汉墓群、白马山战场遗址以及土家族、苗族村寨等一批人文景观,民俗文化浓郁。坚持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发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的优势,挖掘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等资源优势,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振兴中,带动山水体验、田园休闲、文创康养等业态重构重组,将武隆的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建成让城里人记得住的乡愁。保留乡土味道、乡村风貌,发挥市级特色乡村的带动作用,加快“全国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彰显武隆绿色文化的特色。总结精准脱贫好经验好模式,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坚持“五沿带动、全域整治”模式,抢抓“全国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区”建设,通过绿色发展增加武隆全面小康目标的成色。营造武隆干事创业的绿色政治生态环境,让“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成为武隆乡村振兴的共鸣和自觉,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生态增值、人民增寿。

  武隆最大的资源就是绿色资源,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优势,发展的最大空间理应在生态上。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转化为武隆绿色发展实践任务,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成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武隆景象。在发展中总结武隆的绿色乡村振兴经验,推动实现武隆乡村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武隆绿色印象。在“将重庆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中展现武隆上游担当,在“一区两群”中展现武隆新作为,让绿色乡村振兴成为武隆乡村发展的亮色。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基地项目(2019-GMG-002)、2017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7SKS02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