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临难不避的政治态度
2020年06月11日 07: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1日第1945期 作者:陈朋

  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近百年来,我们党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始终坚持临难不避的政治态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我们需要葆有临难不避的坚定态度和果敢作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表明,万事万物的发展大多是波浪式、曲折性地前进,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分析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列宁曾提出,“历史通常都是循着曲折的道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善于重视历史的极其复杂奇特的曲折道路,这是无可争辩的”。因此,“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这种情况不因国家性质、社会形态的不同而不同,它在任何状况下都客观存在。此时,人们所需要的就是以坚定的态度和必胜的信念勇敢而积极地应对,而不是消极回避、怯懦逃避。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分析异常复杂的革命斗争形势时深刻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这为战胜当时装备上较为强大的敌人,起到了巨大的振奋作用。当前,全球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而我们要治理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不可避免。此时,首要的就是坚持临难不避的勇敢态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这无不彰显出临难不避的坚定信念。

  “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在这首《四哀诗·李钦叔》中不仅悼念了友人李钦叔,而且传递出勇于任事、忠于社稷、临危不惧的信念。时至今日,这种“为官避事平生耻”的精神依然历久弥新,并启迪着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担当、敢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当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已经显现。要想在一个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中国发展,就需要我们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勇敢应对这些困难。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历史和事实证明,唯有保持担当精神,才能在矛盾困难阵前迎难而上,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面对危机时敢于挺身而出。

  面对困难,勇而不慌、不逃避,不仅需要强烈的担当精神,而且需要具备高超的应对能力。很多时候,应对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也没有现成的方案可参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即是例证。面对这些复杂局面,不变的唯有不断提高风险应对意识和治理能力。“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困难早做准备,这既是一种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但是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不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充分预估可能出现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并积极做好预案。一旦出现挑战,则能沉着冷静应对。同时,还要提高危机治理能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是也暴露出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特别是专业治理能力方面的短板。我们可以通过群众观念教育、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等多种途径,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动员组织群众的能力,充分激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在危机境遇下守望相助、共同维护公共安全的社会公德;通过法治宣传和教育、加大法治执行力,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公众的法治意识,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方式解决危机的能力;通过及时传递权威准确的危机信息、丰富主流媒体的宣传表达方式、构筑立体式舆论宣传矩阵、果敢激浊扬清、大胆传递正能量等方式,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总之,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应对困难和挑战的综合素养与工作能力。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这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前提下的正确态度。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充满不确定性的诸多因素,唯有以临难不避的态度和信念勇敢面对,才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