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界都在关注抗疫进展,有学者认为高峰期已过,对世界经济复苏持乐观态度,但也有学者持悲观态度。例如,英国政治哲学家约翰·格雷(John Gray)断言,疫情引发的全球危机是一个历史转折。他把“去全球化”描述为全球化的产物,并认为“去全球化”已经发生。近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历史与哲学研究学院讲师安吉尔·阿尔卡德(Angel Alcalde)与西班牙巴勃罗·德·奥拉维德大学地理、历史和哲学系博士后何塞·M.埃斯克里巴诺(Jose M. Escribano)于墨尔本大学官网刊文称,很多关于未来的预测没有科学依据或惯例可循,它们无视了论点必须基于事实的基本原则,例如这种断言“去全球化”已经发生的观点。
从历史视角看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从何时开始的话题一直存在争议。很多人认为全球化始于19世纪末,电报、铁路和轮船等技术的出现,把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但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全球化的起点起源于16世纪,欧洲开辟新航路将世界连接在一起,建立了第一个具有中心和外围的经济体系。而美国社会学家珍妮特·阿布·卢格德认为,全球经济的联系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有学者甚至认为这一联系可以提前到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阿尔卡德和埃斯克里巴诺称,如果以16世纪为起点,那就是把全球化视为欧洲人殖民活动的结果;如果追溯到19世纪,则是把全球化视为英国扩张的产物;有学者则着眼于跨太平洋路线的开放,认为该路线将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与东方国家连接起来,在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历史的视角看,鼠疫、战争等灾难只是短暂地影响了全球化,全球化进程仍在继续。例如,战争虽然见证了经济保护主义的回归和国际贸易的崩溃,但这并没有打断全球化的进程,反而催生出全球范围内新的社会经济模式,促进了世界人口的流动速度。人道主义援助也促进了国际活动的开展。
阿尔卡德和埃斯克里巴诺认为,历史不断地用事实证明全球联系的活力与韧性。疫情并不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更不意味着“去全球化”的开始。可以肯定的是,全球的相互依存关系将继续作为时代的决定性特征而存在。
全球化帮助人类更好应对挑战
加拿大韦仕敦大学管理与组织研究系教授马克·克利夫兰(Mark Cleveland)表示,面对疫情,许多组织和个人都在推卸责任,或推给政府,或推给世界卫生组织,但更多人选择怪罪全球化。事实上,正是全球化帮助人类更好地应对了疫情挑战和其他全球性威胁。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常态,并随着全球科技的进步而日益充满了活力。疫情虽然阻挡了人们出行的脚步,但是科技却让我们仍然能隔着电子屏幕进行沟通交流。
克利夫兰认为,全球化在解决气候变化和流行病等全球危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全球网络性和连通性可以把政府、科学家与卫生保健工作者汇集在一起,共同努力应对全球危机。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合作,如果我们采取共同努力的做法,而不是零散地制定战略,就可以以更好的方式应对全球风险。
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副教授史蒂文·A. 阿尔特曼(Steven A. Altman)表示,全球化可以为经济增长和全球健康作出重要贡献。敦豪国际速递全球连通性指数以国际贸易、资本、资讯和人口流动量作为衡量指标。研究人员对各国的全球化程度进行剖析后,证明这一指数得分较高的国家往往会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
阿尔特曼认为,企业要仔细关注未来全球化的驱动因素,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局面,甚至能够从中受益。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