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群防群治与专群结合的农村应急联动机制
2020年05月28日 12: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28日第1935期 作者:王薇

  近年来,农村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同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交错,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也在增加,应急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农村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乡镇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上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盲区,农村部分干部应急管理能力尚有不足,村民组织的风险意识尚未养成。如何科学防范灾害,提高公共安全意识和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应引起农村基层治理部门的高度重视。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农村社区应抓好群众基础,实现群防群治;联动应急志愿,推进专群结合;最终建立应急管理的网格化治理体系。

  一是抓好网格治理,实现群防群治。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社区借助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多元共治、资源共享的精细化、科学化基层治理。近年来,网格化治理也延伸到农村社会。网格化治理强调的是多主体参与、多资源调动、多角色协调,最终实现功能转化和服务优化的精细化治理格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把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建立群防群治、联防联治的工作体系,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农村网格化治理将“大数据信息网络”与“乡村熟人网络”结合起来,在疫情防控中,进行公告发布、风险提醒、健康宣传和人员管控,多主体采用多渠道、多方法让农村群众接受应急管控期间的特殊政策,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格化治理通过对具体的政府职能和公共事务进行分类,在农村地区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群众自治单元的积极性,选派网格长、联络员等,实现公共服务到户、到人。这一治理模式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群众基础,实现资源下沉、群防群控。在农村地区,大量的基层网格长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一般由小组长、党员、党员后备干部,以及有一定文化、办事热心、乐于服务的人担任。这些人平时对所在网格的农户情况比较了解,也能获得村民们的信任。他们经过培训,能较快掌握网格化服务的基本技能,在“化整为零”的治理过程中,既能够全面真实掌握情况,又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一特点体现在应急管理中就是充分发动群众力量,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而有效将风险源头及时处理,就近化解,在基层形成风险防控的“安全网”。在农村疫情防控中,每一位农民都成为“网格化治理”的参与者,成为保障健康的责任人,用自己的双手守护起乡村健康家园。

  二是联动应急志愿,推进专群结合。网格化治理模式为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预防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依据,有助于提供及时、有效、充分的应急响应,为形成农村应急管理新常态提供了契机。我国农村地区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信息通信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村民自身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不足,突发事件的预警及处置都存在滞后性。因此,农村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还需要调动农村志愿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形成应急联动,推进农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专群结合。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除了网格长、联络员等,村里调动了大量的志愿者,包括放假回乡的大学生、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技术人员等,成为新冠肺炎防控宣传和防控政策执行的得力助手。他们凭借天然的“熟人”优势,巧妙地与志愿者身份结合,形成除村级卫生所和医务服务人员外,普及公共卫生意识、推动卫生健康防疫的重要力量。

  在农村应急管理体系建立中,需要结合实际建立具有特色的、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急救援队伍。但由于我国乡村人口比重大、居住分散、风险来源复杂多样,给应急管理带来重重困难。在不断加强完善专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志愿者的作用,进行应急志愿培训和演练,鼓励其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一般来说,应急管理体系要求各主体在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无缝衔接,而不是在事件发生时才采取应急措施。应急志愿者能够在应急管理中担负起事前探路者、事中合作者、事后补缺者的角色,融入应急管理的全周期过程,实现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上的专群结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府际合作的跨域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研究”(15CGL06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