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政课导航 开创育人新格局
2020年04月16日 0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16日第1908期 作者:郭立宏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事关党和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一年多来,全国各类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激发协同育人活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展望未来,我们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加强思政课导航,努力开创育人新格局。

  第一,将政治底色和价值指向融入学理性和知识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鲜明特色。高等教育要发展,一方面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需要注重科学性,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用学术讲政治”,就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把政治底色和价值指向融入学理性和知识性。而坚持以“用学术讲政治”为原则的思政课,既实现了讲政治有学理支撑,讲得透、不无趣;又实现了讲知识有价值引领,有深度、有立场。

  高校思政工作应当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具体而言,高校在办学治校过程中需要注重如下方法和路径。一是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治校理念。办大学需要回归常识、抓住本质、尊重规律、注重长远,立足世情国情,既认识到大学是学术组织,是文化的高地;也认识到我们是办中国特色的大学、办社会主义的大学,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二是明确以改革创新促进教育教学。推进思政工作与时俱进,坚持统筹管理、分类指导,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和落实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环节的育人职责。三是抓住“全员育人”这个关键。发挥名师大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教师用真才实学和人格魅力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统筹推进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校外名师队伍建设,同时抓好辅导员、导师、管理干部、后勤保障队伍建设,促进全体教职员工聚焦育人、协同育人。
 
  第二,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彻底的理论,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一方面,高校应当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要研究透彻、阐释透彻。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当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统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计划,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互融互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思政课程改革创新需要准确把握学校育人特色优势,解决好“主线”“主导”“主体”三个关键问题,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力。主线,即紧扣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认识,解决好“信谁”的问题;紧扣学生对党、对人民、对民族和国家的正确认识,解决好“爱谁”的问题;紧扣学生对世态国情、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正确认识,解决好“为谁”的问题。主导,即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主体,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另外,思政课应当构建集“课堂、实践、文化”于一体的育人模式,坚守课堂阵地,搭建实践平台,深挖文化载体。 

  第三,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密集,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力军。高校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肩负着艰巨任务。首先,应立足中国实践。有生命力的理论源自实践,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哲理,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基于特有区位资源的有力依托,基于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其次,应研究中国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前所未有、深化改革前所未有、机遇挑战前所未有。深入研究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再次,应推动理论创新。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加强对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理论总结和研究阐释,充分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
 
  高校应当不断激发各个学科育人活力,尤其是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厚底蕴、价值内涵内化到教育教学中,转化为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厚植各类课程发展根基,延伸课程思政育人效应,善于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大学精神与文化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激发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努力奋斗之中。
  
  (作者系西北大学校长、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