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2020年04月08日 05: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8日总第1902期 作者:苏经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深刻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对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树德价值。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成才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和发展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和劳动伦理品德,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还曾一度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尤需以劳树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意见》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提出要求,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唯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从而更加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可以使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参加志愿服务,勇于担当时代责任,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大力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可以使学生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可以使学生懂得“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就事业必须脚踏实地,把劳动当作锻炼自己难得的机遇,用不懈劳动创造出彩人生、为民族复兴赋能。

  增智价值。劳动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人在劳动中既动手又动脑,既训练了实践技能,又促进了智力的不断发展。劳动不仅创造了历史,还成就了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列宁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无论时空如何变化,时代如何发展,劳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都不会发生改变。我国教育既继承了中华民族“耕读传家久”的优良传统,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理论指引,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富有时代特征。《意见》充分强调了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提出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新时代劳动形态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是传统的简单劳动,还包括新兴、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特别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为新时代劳动注入新的内涵。《意见》要求劳动教育应“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实施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既增长知识见识,又积累人生经验,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结合起来,勤于劳动,善于劳动。当今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步伐不断加快,劳动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实施劳动教育,应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善于发现问题,敏于探索新知,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实现智慧劳动、创造劳动。

  强体价值。毛泽东同志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从人的身体生长发育规律来看,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身体发育状况直接关乎将来的生命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劳动不是一种简单的体力或脑力活动,而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科学的健体方式,特别是适当的体力劳动,能够促使人的肌体充满活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优化生理机能,磨炼意志耐力,对促进青少年身体发育、培养健康体魄、实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指标也有较大提升,但体质指标下滑、劳动观念淡薄、生活技能缺失令人担忧,这与劳动教育长期被弱化、淡化、边缘化不无关系。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要求五育并举、协同育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目标导向。《意见》提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即明确了劳动教育要以课堂之外的体力劳动为主,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要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吃苦耐劳、注重协作,为其全面发展、健康工作、幸福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育美价值。审美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人类发展史既是一部自然进化的历史,也是一部在文明发展中不断自我教育的历史。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的观点,科学揭示了美的根源在于劳动,反映了劳动之美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劳动不仅是个体谋生的基本手段,更是通往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价值的美丽绽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当前,一些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幸福观、审美观出现了偏差,有的人不懂劳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甚至幻想不劳而获、少劳多得、一劳永逸。美是培育道德精神的重要源泉,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劳动既具有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功能,又具有创造美好的价值功能,注重追求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实施劳动教育,可以有效发挥青少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使学生在致力创造美好的过程中,体验劳动愉悦、收获劳动成果,从而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提高,不断增强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意见》一体构建大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衔接,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相互作用的劳动教育体系,引导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学生在劳动中,循序渐进培养审美观念、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旨趣,深刻认识和理解劳动之美,真正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主动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美好人生。

  劳动开辟未来,奋斗成就梦想。《意见》的出台充分展现了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标志着劳动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彰显,意味着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踏上全面实施的新征程。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实施好劳动教育“必修课”,引导学生荡起劳动的双桨,扬起奋斗的风帆,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