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当代青年文化自信的意义与对策
2019年06月27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6月27日第1722期 作者:张书洋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大国形象的不断树立,“文化自信”这一概念逐渐应运而生。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深度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被提出,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当今时代,是一个多维度、全媒体的时代。迄今为止,“全媒体”这一概念在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它是一个来自于传媒界应用层面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传播信息载体的不断增加,“媒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媒体在内容、功能、载体、渠道等各个层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融合。这使人们在使用“媒体”这一概念时,需要找到一个覆盖面更广的词语来诠释,因此“全媒体”被提出和传播,它也是人类获取信息流最大化的集大成者。当代青年是走在新时代前列的生力军,他们接受到的信息多种多样,同时面临着多元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愈演愈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受到各种冲击。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既是彰显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人民伟大的精神支柱。在这个全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党和国家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当代青年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当务之急。

  经过5000年历史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近年来,伴随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纵观历史,每一种文化的兴盛,大多伴随着国力的强盛。当代的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力的强盛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随着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更多的竞争体现为在经济基础上的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因此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了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走过了探索自我文化和自我定位的徘徊期,相继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大步”。近代以来,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担当承担起重塑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将文化建设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促进了我国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在这样一个全媒体的时代,各种文化的融合互通和相互撞击,为当代青年树立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带来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全媒体的优势,通过有效的途径增强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这是我国建立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第一,我们需要主动适应全媒体的发展形势,充分利用当代青年容易接触到的网络、手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利用媒体的跨区域性来设置更多的互动环节,比如网络知识竞赛、慕课、网络培训等;合理利用当代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培养文化自信,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依然可以作为主导,但是实践教学的辅助方式却可以多种多样。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以往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适应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来进行对教育内容的甄别,以期达到更理想的效果。文化自信是深植内心的文化和信仰,要达到教育的目的,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理论讲授的方式,更应当面向全媒体时代开展实践教学。“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创新更多更好的方式对当代青年进行更有深度的教育,如与国外学生的媒体交互教学、与孔子学院的慕课教学、关于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的网络互动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贴近生活、容易使当代青年接受,又更加直接地将大国的文化自信深植于内心。第三,在进行网络互动和教学时,鉴于网络对于信息内容的无筛选性,我们应当将网络监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强调网络信息的监管责任。这种网络监管不应是机械性的,而应是智能化的,这样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全媒体的语境和时代。第四,要使当代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就要构建完善的教育培训体制,并形成长效机制。当代青年并不缺少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但重点在于对青年的文化信念要有一个长效的反馈和监督机制。目前的教育手段在全媒体的环境下逐渐增多,也更加易于被青年们所接受,但如何对青年的文化和信仰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反馈,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反馈机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多方面的配合,形成一个适应于社会、内容丰富、量化合理的反馈和考量机制。这四者形成的机制组成一个闭合的教育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

  总之,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而必然的选择,它需要我们为之付出长久而艰辛的努力,并坚定全社会、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了使我们的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我们当今的全媒体社会相融合,并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