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走“必由之路”的自信,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在全国上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必须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各项事业的领导,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坚定不移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期高校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根本指针,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全面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是确保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要站在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完成新时代党赋予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坚定不移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总要求,把高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努力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保障。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高校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更应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立足“全面”,把握“从严”,抓好“治理”,不断将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转化为推动高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校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加强各级党组织自身建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转化为高校党组织的思想共识和实践成果。以对党高度负责的态度压实党建工作责任,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推进自我革命,下力气解决好高校管党治党中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校必须坚持政治统领。进一步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优良党风促校风、带教风、正学风,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和高校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紧紧围绕改革和发展的工作实际,把党的建设贯穿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管理服务等全过程,扎实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发展,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要求转化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作为,促进基层党组织在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下科学规范地发展。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校必须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保障作用,以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引领整体育人环境持续向好。高校要发挥党组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政治导向作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固本铸魂,确保高校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校必须坚持立心铸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断增强和打牢“四个自信”的思想基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引导广大师生明辨是非、统一思想,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正确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校必须坚持管党治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要深刻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内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上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性观念,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做实做细日常监督,强化执纪问责,把高校建设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阵地。高校要坚持走好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赶考路,巩固强化高校的鲜亮底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以管党治党新成效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