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未来中国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还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可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既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理论表现,也是对唯物史观的创新性贡献。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资源
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既是社会主体也是历史主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他们确立了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使命,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列宁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认为真正决定历史结局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正是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毛泽东极其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地位和作用的论述无疑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论断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一则是对“民”地位的重视,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就是典型的论述;另一则是强调“民”的重要作用,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等许多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民、爱民、养民、惠民等思想,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论断的又一思想资源。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一直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并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确立为党的群众路线。邓小平明确指出,“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邓小平还明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改革开放成败的评价标准。可见,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初心使命,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论断的重要思想资源。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哲学建构
对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论断,我们可以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视角尝试进行哲学上的分析建构。
第一,从本体论视角看,人民是实践主体。作为实践主体,人民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本体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我们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紧密结合起来,意味着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可以说,实践主体的提出确立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本体论高度。
第二,从认识论视角看,人民是评价主体。马克思主义肯定实践是人的认识的唯一源泉,也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人民作为实践的参与者,也是认识的提供者和真理的检验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评价和检验,把人民满意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由此,我们可以从认识论维度品味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哲学意涵。
第三,从价值论视角看,人民是目标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不仅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明确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主体责任和价值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这都是把人民作为目标主体来看待。显然,人民是目标主体的论述,与马克思“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一脉相承,不仅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目标,也彰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立场。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拓展
在政治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党中央采取各种措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一是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有序扩大人民的政治参与,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二是针对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三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安全权益。
在经济领域,各级政府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改革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具体看,一是经济惠民,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二是发展惠民,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三是扶贫惠民,持续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直至全国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提前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在社会领域,一是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让群众的聪明才智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二是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食品更安全、交通更顺畅、社会更和谐有序;三是坚持人民生命至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人民立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在文化领域,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体来说,一是坚持文化为民,鼓励创造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推进文化惠民,统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增强文化自信,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提升中国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科学论断。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清醒认识到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是社会实践的总主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走下去,我们必将开创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新形态。
(本文系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重点项目“国家文化安全视野下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