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四重维度
2021年08月26日 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26日第2238期 作者:张梧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提法将中国发展道路提升到了人类文明的原则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最新概括,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论总纲。在马克思的文本语境中,“文明”是现代社会不断摆脱落后状态而全面革新进步的总体状态。作为社会进步的指示器,文明不仅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文明成果的总和,而且是贯穿在种种文明成果之中的内在原则,是一个社会在实现自我进步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由于不同社会的内在原则和价值取向存在着深刻的差异,所以人类的现代文明也就具有不同的形态。同时,不同的文明形态也折射出不同的文明逻辑。中国共产党通过伟大社会革命所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关键在其所蕴含的新文明逻辑,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逻辑。

  从社会主义维度看,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不仅是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同时也是崭新的文明形态。马克思衡量文明的价值尺度主要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程度。实现人类解放,推动人的发展,便是社会主义的文明追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仅是社会制度的差别,也是文明形态的差别。社会主义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奠定的主导原则是从“以资本为逻辑”转向“以人民为中心”。是驾驭资本力量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还是牺牲人民利益而服从资本增殖逻辑?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文明分野。对此,社会主义中国选择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在人类文明的原则高度上与资本主义相界划。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向“以人的独立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跃进的历史时刻,既要保持现有的文明成果,即“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同时也要摆脱资本逻辑的异化状态,迈向以人为本的文明新境界。

  从现代化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由于社会主义原则的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不应该复制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同时,由于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外生”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也无法复制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只能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也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取向。现代化道路的差异同时也是文明形态的差异。例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共同富裕为追求,现代化成果应当涵盖超大规模人口,这与一些西方国家两极分化的社会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鲜明特征,现代化建设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与一些西方国家依赖高能耗的现代化道路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和平发展为外部环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这与西方国家通过对外殖民掠夺而谋求原始积累的现代化道路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式现代化在西方文明的限度上展开,重新定义了人类文明的合理形态。

  从中华文明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马克思始终关注中国、印度、土耳其等东方古国,反复思索这些文明传统深厚的非西方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提出了诸如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特别是对中国,马克思既批评过中国封闭落后的状态,“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也预言过“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和“整个亚洲新世纪的曙光”。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马克思有关东方社会现代转型的理论从预言变成了现实。通过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从求出无门、饱受欺凌的境地中超拔出来,使面临亡国灭种深重危机的文明古国从此站稳脚跟,让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重新焕发生机。中华文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现代转化:正是现代经济建设,使中华文明的经济基础从自然经济翻新到市场经济;正是人民民主政治,使中华文明的政治载体从封建王朝跨变成共和国家;正是伟大社会变革,使中华文明的社会形态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正是对外开放交流,使中华文明的交往尺度从闭关锁国扩展到世界历史。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传承有序,但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条件却发生了深刻改变,从被动转向了主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是古老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形态。

  从全球化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具有民族传统根基,同时也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重塑了人类文明的格局。长期以来,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人类文明呈现出“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总体格局。随着当代中华文明的和平崛起,古老文明转变成为“新兴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力量对比,改写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版图。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重塑了人类文明的走向。自信开放的当代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引领全球化的同时也在引领人类文明的全面转型:以邻为壑、本国优先从来都不是一个文明发展壮大的选项,反而是这个文明日渐封闭、走向衰落的标志;弱肉强食、零和博弈不再是人类文明的必然结局,合作共赢、和衷共济才是人类文明的最终出路。第三,人类文明新形态重塑了人类文明的关系。面对多元文明,是敌视对立还是相互尊重?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是:“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表明,曾经甚嚣尘上的“文明冲突论”完全可以避免。

  总的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道路是古老文明现代转型的跟跑道路,也是终结“历史终结论”、告别“西方中心论”的并跑道路,更是社会主义推动社会进步、追求人的解放的领跑道路。更重要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仍然在路上,还在自我展开的过程中呈现面向未来的可能性和开放性。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