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本主线,那就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必须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坚强有力。政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建构与发展。
为何要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并不断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如此重要?回答这个问题,至少要理解三个重大命题。
第一个命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从社会主义本质与性质、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重要性的强调。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将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关联起来,其内在逻辑是,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事业,共产党人是共产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共产党人的领导实际上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共产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重要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只谈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不讲共产党的领导。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
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创新发展。要说最本质的特征,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只有一个特征,它包括若干方面的特征,比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兼顾、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作为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对于其他特征更具重要性、根本性。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了它不会走向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及未来前景。
第二个命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是从制度层面、国家治理体系层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重要性的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的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方面的制度优势都是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密切相关的,这些制度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他制度的优越性是不可能形成优势的,比如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它需要有坚强而有力的领导,才能把各方面力量集中起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办法集中力量,这种制度优势就无法得到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其他国家制度的优势,其基本要素就是领导、民主和法治,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现代国家保有制度优势、获得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越是在追求民主与法治的时代背景之下,越需要强调领导力量作用的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上与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的结合,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第三个命题,“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从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重要性的强调。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近现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是必须尊重的前提。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中国特色。我们讲从国情出发,立足中国特色,不能忘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特色。从未来的角度看,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破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困境、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难题,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要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本意,有几个重大命题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
第一个命题,“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当今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武装部队等,都要在党的领导下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序协同。
第二个命题,“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政军民学是从各个领域讲的,东西南北中是从地域讲的。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对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领导,是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领导,必须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
第三个命题,“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它意味着,党的全面领导不是说覆盖全面就够了,而是要涉及对“全面”的统筹兼顾,全面领导意味着对全局、各方的全面总揽和协调。这种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有重点和中心的,比如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才能更好地展开。
第四个命题,“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根本的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要保证全党服从中央,通过党中央将全党牢固凝聚起来,同时发扬党内民主和实行集中统一领导是一致的。
第五个命题,“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高度统一的”。党的全面领导,意味着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更好地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是否做到了党的全面领导,要看是否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的全面领导,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利益的领导,才是我们所说的党的全面领导。
全面从严治党 推进自我革命
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正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共产党要全面领导,自身要过硬,自身要行,这就是“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在这个问题上至少有三个重大命题。
第一个命题,“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全面从严治党”就字面理解包含三个词,一个是“全面”,一个是“从严”,一个是“治”。“全面”涉及治党的广度问题,指不是在一个领域、一个方面、一个环节,而是涉及所有领域、所有方面、所有环节;“从严”涉及治党的程度的问题,即不是纵容、宽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要严格来对待;“治”涉及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如何治的问题,即要用法律、用制度来治,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过程,这里还有一个时间的问题,那就是“永远在路上”。总有一些人认为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阵风的事情,比如高压反腐,现在看不是如此,而是一直在进行。“永远在路上”表达了治党的勇气和决心,强调的是不管时代和条件如何变化,要始终做到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第二个命题,“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建设中,长期以来强调的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始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为什么要把政治建设凸显出来?中国共产党是政党,而只要是政党,就必须强调政治建设;而作为肩负重大历史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显然更要重视政治建设。而且,相对于其他方面的党的建设,政治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决定党的其他建设取得预期成效。
理解党的政治建设,可以与原来所讲的思想政治建设相对照。思想政治建设是通过理论学习、思想宣传来改变党员干部的观念,说服党员干部跟着干,其成效建立在党员干部通过学习领会想通的基础上。但现代社会思想观念是多元的,仅通过理论学习达成共识很难,再加上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看不到思想理论的指导性作用,还有甚者自以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适应于单位实际,为自己不服从大局、不执行中央决议辩护。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求党员干部在想不通的情况下也得跟着干,因此它是一个具有高度强制性、约束力甚至压制性特点的建设,对于建成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个命题,“勇于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从字面上看,自我革命就是自己对自己的革命,它不同于推翻其他政治力量统治地位的政治革命,也不同于从根本上变革社会的社会革命。有人据此提出的质疑是,自我革命怎么可能做到?这种质疑其实是把自我革命理解成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其他监督力量来进行的革命,实际上是一种误解。自我革命是要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但自我革命不代表仅仅靠自我、自觉、自主来革命,不靠社会力量监督制约。自我革命必须通过法治来实现,必须强调党规严于国法,着力于完善党内法规。就此而言,推动自我革命,不应该理解为一种管党治党的手段,而是要通过手段来实现的目标和结果。
实际上,自我革命的主体是已经成为执政党的革命党。如果不是革命党,谈自我革命就没有太大意义,而如果还没有执政地位或长期执政,自我革命的问题也就没有那么急迫。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革命党,自我革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一方面,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之举。一个政党的革命与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顺应这个趋势、遵循这个规律,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自我革命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政党的自觉性。它强调的是要有正视自身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自己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