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昭示了当代大学生应将其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奋斗目标和强大动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当代大学生需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自己的青春岁月里通过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当代大学生应成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信念追求者。当代大学生是与新时代相伴而生、同向而行的一代,是为强而学、为强而立、为强而行的一代,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代青年要做新时代追梦人,就必须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追求。其一,学习掌握科学理论。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改革开放史,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历程中了解中国革命伟大胜利来之不易,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来之不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新时代中国要再创“强起来”的新辉煌,需当代大学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其二,自觉认同科学理论。当代大学生要通过历史的对比和对发展的追求,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优良执政秉性,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自觉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信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引领当代中国新的腾飞。其三,坚定信仰科学理论。当代大学生要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就要在政治上进行严格要求,努力提高政治素养、政治觉悟,从革命传统中感受前辈艰辛历程,从革命精神中获取前行力量,像革命前辈那样紧跟党,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做到政治上始终过硬。
当代大学生应成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坚定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大学生要立志爱国、为国、报国,将奋斗的青春献给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人民,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其一,主动对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宏伟目标。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立身、成才和发展与热爱、建设、献身伟大祖国紧密相连。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个人理想追求应永远以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为前提,努力做到不负革命先烈、人民群众的期望和重托。其二,积极传播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价值追求。当代大学生要以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己任,把爱国摆在人生成长第一位,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与民族自信心。当代大学生要自觉把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传播者,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弘扬强大的爱国、兴国、强国正能量。其三,努力践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要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砥砺强国之志,挺立时代潮头,勇做时代先锋,将自己的模范行动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业中去、融入新时代强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在为强起来的祖国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代大学生应成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最美奋斗者。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场历史的接力跑。新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可以大显身手、大有可为,又可以大展宏图、大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当代大学生要成为新时代最美奋斗者,不仅要有崇高的信念,把祖国建设好、建设强,更要在青春年华用实际行动贡献智慧和力量。一是争做思想美的奋斗精神弘扬者。当代大学生要争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就要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作为自己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陶冶高尚情操,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弘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精神。二是勇当心灵美的奋斗精神奉献者。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中,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争当先锋打头阵,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了人民生命安全、身心健康敢于拼搏、乐于奉献,迸发出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奔向新征程,当代大学生要以钢一般的意志、火一样的热情建功立业新时代,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作出当代大学生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贡献。三是誓为行动美的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接力奋斗者。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当代青年担负着“强起来”的重大使命,应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坎坷,让青春成为新时代朝气蓬勃、高歌猛进的亮丽风景。在新时代新长征中,当代大学生在奋斗过程中应自觉锤炼品德修为,以高境界、高品位作为人生新追求,真正成为堪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探析”(KYCX19_194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