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友善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0年08月27日 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27日第1998期 作者:孙昃怿 王欢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同、人际交往和价值判断都离不开友善的参与和引领。友善是由善知、善意、善念、善行所构成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于大学生而言,友善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了解认同和理性接纳,对他人的差异包容与利益让渡,对人际社会的积极参与和主动融入,以及对自然保持敬畏与和合共生。友善不仅有着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同时也包含着不断继承创新的新时代要求。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在友善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良好,但是也存在部分不友善现象,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立德树人”和“以文化人”的载体,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兼备的优秀大学生。

  发挥教育者人格力量,形成学校友善共同体。非良性情绪的传递、堆积和发酵,成为阻碍大学生在友善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诱因。友善是一种基于人的本质的美德,因此在其培育过程中离不开人的参与。学校针对大学生在友善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关注以下几点。其一,注重指导老师的培训和实践单位的筛选,通过党团活动和志愿服务中人与人的联系帮助大学生感受温情和友善,从中汲取优秀榜样的力量,达成其对于友善的正确认知。其二,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在班级事务中的参与,建立辅导员一对一心理咨询长效机制。主动帮助大学生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教师的参与来打破“管理型”和“结伙型”的不良班级结构,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由老师引领、学生主导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从友善理念切入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其三,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班级、社团、学生组织可展开多样化集体活动,通过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碰撞和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发挥教育、激励的作用。帮助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差异,理解和包容差异,体会个人的利益让渡和集体的利益共赢,使学生在“推己及人”和“待人如己”的体验中形成个人友善理念,积极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弥补家庭教育的功能缺位,构建家校友善共育机制。大学生处在适应社会角色转换的特殊阶段,具有较强的独立趋向,与家庭成员的交流意愿降低,存在压力纾解滞后的现象。与家庭成员的情感隔离导致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两个阶段衔接出现断层,对于新生活情感需求变化不适应、人际交往参与程度降低,从而使大学生友善理念培育的知情意行过程不完整。家庭针对大学生在友善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关注以下几点。其一,注重形成良好的家风,提供友善的生活和成长环境,父母身体力行打造包容、和谐、友善的家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用友善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浸润大学生在友善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其二,大学生长期不在父母身边,构建良好的家庭学校对话机制尤为重要,家庭和学校应定期开展沟通对话,形成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重点的双向互动。其三,家庭和学校需要将“教做人”和“教学问”结合,避免家庭在大学生成长中的缺位,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变化,通过了解和交流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参与孩子的成长,引导大学生真真正正做好学问,踏踏实实修好品德。

  复归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实现友善认知认同的自我教育。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社交的高度依赖,降低了其在实际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互联网社交的虚拟化和匿名化导致大学生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自我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偏向网络社交,就会缺乏友谊关系的现实体验。大学生对于在友善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做到,其一,与自身的友善。大学生需要理性看待网络社交,学习接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自我,学会热爱自己,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能充满对自己的热爱。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进行自我价值的探索和认同是在友善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步。其二,与他人的友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主动地将真实的自我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在真实情感和现实人际交往中体验坦诚和信任等交往要素,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努力建立包容和谐的人际关系。其三,与社会、自然的友善。互联网语境打破了原有的交往结构。大学生重构关系时,需要巩固和强化友善在人生价值中的指导作用,对生活和生存的环境秉持友好和尊重的原则,真正做到对于友善的认知、认同和践行,将这种行为方式积极主动地投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加强友善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传递,不断营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态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基础,我们必须把握时代要求、联系实际,将国家、社会的力量与学校、家庭和个人三个维度整合在一起,系统、全面地促进大学生在友善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新时代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KYCX19_194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