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当代青年意识形态话语领导权
2020年08月27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27日第1998期 作者:龚莉红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孔子看来,执政者的德行、作风能感化百姓,强调“为政以德”;就文艺作品而言,《论语》中有这样的表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在孔子看来,通过语义含蓄、文采精辟的诗词可以管窥一个时代的风格和气韵;通过文风的转变,可以清晰地展现一个时代的兴衰。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中介和载体,话语具有重要的政治统摄的功能和作用。而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更要特别重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青年的影响。丰富多彩的话语内容背后,隐含着对话语权的掌控。而转换话语方式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意识形态话语领导权。

  第一,构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秩序重建》中,作者认为,“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冷战后的世界,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从现实来看,在不同的文明圈中,不同人群的话语表现也更为复杂和多样化。任何国家主流话语体系所发出的声音均不能游离于特定社会基础。恩格斯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需要主流思想政治话语跟上时代的变化和现代价值诉求。为此,国家主流话语体系需要在日益提升话语水平基础上,改变传统的话语表达方式,应因时因地地以各国人民能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华文明魅力,不断提升中国话语表达的国际分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面对各种思潮与意识形态的挑战,尤其需要在理论与宣传思想领域构建起一整套的阐释话语体系,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以来,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以中华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应当更有“底气”“底色”“底蕴”。我们理应充分且自信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应更自觉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全球度量,在国际交往交流中充分彰显“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良方”。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因此,我们需要推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的气势宏大、涵养深厚、表达清晰的中国话语体系。同时,我们需要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国际互动发展中,提升中国话语的权威性、引领力,强化话语功能的渗透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共享性,增强话语成效的张力、感染力、凝聚力和辐射效应。

  第二,打造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安全体系。从“阿拉伯之春”“天鹅绒革命”“玫瑰革命”“郁金香革命”等一系列事件看出,“颜色革命”的颠覆方式一直都在被西方国家使用。而以“颜色革命”为基本模式,动用“颜色革命”话语传播西方国家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另一个主权国家发起政治和社会舆论话语攻势,进而挑战和颠覆他国政权,早已成为西方国家惯用手段。为此,如何引导青年学子抵制在思想开放形态下的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可度非常高,思想政治工作也能很好地教育青年,使青年认可主流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党的领导地位。但不可否认,各种思潮在暗流涌动,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潮容易对青年产生不良影响。为此,我们需要不断筑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防线,守住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阵地,时刻同不良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减少其他意识形态话语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消解,进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守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20世纪90年代,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中认为,西方的民主制度是人类发展的最后终点。但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蓬勃发展让全世界看到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是对人类发展道路的全新注解。在历史上,中国就是一个地处世界东方,具有超大规模经济体量、众多人口的国家。中国地域特色鲜明且多样,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条件下所孕育出的多样态生存方式,生长出了多彩的民族文化,国家繁荣富庶、文明远播海外。当代的中国,更是一个高度自信、包容开放的国家。基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既不会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会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从历史的进程看,无论是“德先生和赛先生”“抗日救亡”“枪杆子里出政权”“党指挥枪”,还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等都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性、适应性、更新性和多样性,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丰富的话语理论根基,也在广大青年中筑牢了主流意识形态防线。

  第三,扎根中国大地,培养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历史的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中国始终保持常青的秘诀是不断适应中国的实际,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理想信念教育中曾指出,“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艰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卸也”。青年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视角新颖、兴趣爱好多样,接受新思想快、乐于接受并创造新事物。理想信念教育是为青年人成长成才筑牢根基的教育,国家的主流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能否顺利镶嵌入青年的价值体系中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加强,青年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教育青年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

  马克思提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因此,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不可动摇,在各种思潮面前,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坚定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旗帜,在全球化的文化话语体系中,必须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用中国思想、中国价值、中国观念影响当代中国青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的教育发展道路要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其中蕴含着社会性质决定教育方向的深刻理论逻辑。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头脑。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当进行相应的话语转变,在保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多样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话语传播。与时俱进地守好、守牢、守住高校青年的意识形态安全“生命线”。

  总而言之,无论何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化中,不断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话语,激发当代青年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先进典型事迹和榜样,去影响广大高校青年,进而通过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影响更多人,从而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激发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勇气与力量。

  (本文系南京财经大学研究生党建项目(GLHXW19002)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