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发展
2020年08月27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27日第1998期 作者:金安

  人文精神的着重点在于“人”,所表达的是人对自身的总结反思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思考。作为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人文精神关注和呼唤人生价值和世界存在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网络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的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过分追求物质享受,逐渐丧失本真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念,陷入人文精神缺失的危机中,阻碍了其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体育作为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正是通过有规律和有规则的身体运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应“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助力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人文精神塑造是体育超越自身局限而具有的更全面的升华部分。体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价值。

  其一,从心理维度看,体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实现智商情商意商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体育课程,经常性进行体育锻炼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创新发展。大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和课外锻炼中,激活身体机能,并通过体验体育活动带来的愉悦与目标达成的快感,以及与他人的沟通和互动收获的包容、信赖等心理满足,使情感生活丰富多彩,以此为基础促进大学生智商和情商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大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课外锻炼和竞技比赛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培养他们的集体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磨炼出坚强意志力。通过体育培养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力,提高大学生的意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智商情商意商的共同发展。此外,体育是领悟生命真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够激发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体悟生命的真谛,加深对生命、对命运的科学认知。具体来讲,领悟生命真谛是对个体生命的接受、欢悦和珍惜,对个体之外生命世界的认可、体谅和关爱,能够使人克服自卑、消极、嫉妒等不良情绪,探索自身的精神世界,树立坚定信心,勇敢表达心声,积极创新创造,以此获得前行的动力,成长为智情意高度统一的创新型人才。

  其二,从精神维度看,体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培养奥林匹克精神、确立规则意识、追求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引导广大青少年继续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积极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之所在。奥林匹克精神作为文明的一部分,理应被大学生积极发扬。现代社会鼓励竞争,竞争的核心在于公平公正。公平竞争作为体育的要素,是现代体育精神的根本特质,大学体育的竞赛活动是体现公平竞争的有效平台。体育竞赛活动的顺利展开要求提前形成一定的竞赛规则和规范行为,裁判、教练是为维护体育竞赛公平而设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尊重规则、维护公平的意识。在体育竞赛中,大学生必须正视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允许竞争对手和自己在同等参赛条件下发挥最大能力。体育是培养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传承公平竞争文化的最佳方式。在体育课堂教育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效配合、良好体育习惯养成和体育技能提升的相互促进中,新时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培养规则意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成长为追求公平竞争的有用人才。

  其三,从实践维度看,体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实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全面发展。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文精神缺失导致的道德滑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德育与体育课程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演变适应于各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教育目的。自提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之后,大学体育逐渐超越自身的局限而具有更全面的教育功能,从仅关注德育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到兼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发挥推进素质教育的综合作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需要多方面的训练才能实现,而体育训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新时代大学体育以“立德树人”为初心,以培养知行合一、身心平衡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融德育于大学体育活动之中,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指引方向。因此,引导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并充分发掘和利用大学体育中的德育元素,是当前大学体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具体仪式的学习,如武术课堂中的抱拳礼、鞠躬礼和持械礼等礼仪方式,教学过程得以处于谦虚、友爱、和谐的精神氛围中。大学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德育作用。课内体育学习和课外体育训练以及体育竞赛类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使其养成身心平衡、宽以待人、精诚合作的优秀品质,实现德知、德性与德行的现实统一。

  大学体育在身体活动和交往实践方面的独特优势,能够较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精神以及实践维度的品质特性,是塑造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大学体育工作者把握体育的核心本质,灵活运用多种体育活动方式与方法,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身体力行,从而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真正价值。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18BKS04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