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020年08月27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27日第1998期 作者:杨静

  爱国主义是强调个体对自己国家强烈身份认同和责任认同的情感体验和坚定信念。只有坚定爱国这一最深层、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个体才能在认同自我身份的基础上,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在汇聚上下同心的国家力量、发扬凝心聚力的国民精神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建功新时代的主力军,肩负着爱国、强国、报国的责任使命,亟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蕴含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理路,使其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自觉养成。

  在实践体悟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能将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在具体的实践行动中。在实践中体会和感悟爱国主义,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将爱国行动落细落小落实,实现知行合一,尤其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能自觉且积极地投身到相关的爱国实践活动中。其一,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充实学习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有理论的宣传表达,更要有真实的实践体会和感悟。既要在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上下功夫,深入学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以及目前的形势与政策;又要在学习载体和活动形式上动脑筋,尽可能多地参加具有强烈仪式感和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主题活动,在仪式礼仪的学习和感受中增强爱国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强化爱国认知向爱国行为转化的自觉;还要增强自身的志愿服务意识,积极投身到爱国志愿服务中去,将爱国落实到行动上。其二,坚持虚拟和现实相统一,营造浓厚氛围,网上网下一体。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人数为9.04亿,学生群体在网民群体中占比最大。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从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密切相关的大小事务着手,又要积极参与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线上线下全部时空。其三,坚持感性和理性相统一,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正确分析比较国际差异性。面对西方舆论诋毁,不仅要在理论学习上重视,而且要在实践活动中摒弃错误思想的影响,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热情表达爱国主义情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又要遵守社会规范,理性表达爱国主义情感;不仅要在口头表达上注重理性加工和提炼,而且要在行动表达上倡导理性爱国。

  在理论学习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理论根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加强理论学习,以理性认知指导爱国实践。其一,坚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养分,夯实爱国主义的文化根基。大学生在理论认知上领悟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深刻的爱国意识,使爱国的行为实践具有国家认可和民族认同的自觉。坚持历史的思维线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出发,体悟爱国主义的历史底蕴和时代根基,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性认知和内在认同,增强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其二,坚持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熔铸于爱人民之中,凸显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才能始终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并自觉主动与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斗争。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强大的领导力、统筹力、组织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必须高度肯定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高度统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熔铸于爱人民之中,坚持人民至上。其三,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展现爱国主义的价值意蕴。立足民族,正确认知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从弱到强的艰辛和历史发展历程,有助于大学生强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和热爱;坚持全球视野,在国际比较中正视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助于大学生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核心内涵和价值意蕴,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大学生在理论层面深刻认知爱国主义的价值意蕴,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和热爱,才能坚定爱国理想信念,自觉抵制西方的错误舆论煽动,从而真正实现将学习践行爱国主义落到实处。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多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并深化,每一次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内容都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达到更高一级的程度。其中,理论学习重在提高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想认识水平,实践探索重在将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最终实现大学生爱国认识向爱国实践的深刻转化。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18BKS04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