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的思维向度
2019年10月31日 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31日第1805期 作者:王朝庆 时伟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作为能动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也时刻离不开理论思维。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历史边缘走向历史中心,并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运用理论思维来审视和应对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问题、考验和挑战。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鲜明提出了“不忘初心”话语,而且提出从今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正是运用理论思维的结晶和部署安排。实际上,就“不忘初心”话语而言,它不仅是一种命题知识,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论,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民本思维和历史思维。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批判性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从而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成果的科学思维。统观人类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人类社会也会停滞不前。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对创新思维的运用。其中,话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创新思维的一个鲜明表征,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政治话语,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优良传统。实际上,“不忘初心”原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普通话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话语创造性地运用于党内,并接连不断地对其阐发、建构和传播。一般而言,创新和问题紧密相连,“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内创新性地运用“不忘初心”话语,其实有着强烈的问题导向,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过去的一定时期内,由于国际国内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中国共产党曾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了记不住”的尴尬境遇。话语是思想理论的本质呈现,之所以出现上述这种境遇,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表达和承载思想理论的话语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的程度不强。为了使党的理论更加通俗易懂,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运用了“不忘初心”这一言简意赅的话语和句子,因为“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不忘初心”话语的表达和运用,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

  其二,由于广大共产党员并非生活在真空场域中,随着历史时空的位移和客观实践的变化,一部分党员容易模糊甚至忘记党成立时的初心,理想信念动摇、生活作风腐化、宗旨意识淡薄等问题现象时有发生。作为一个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根本使命即在于领导中国人民“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自身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正是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党内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内提出了“不忘初心”话语。他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述中国共产党励志和奋斗的故事,以此告诫全体共产党人要时刻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这有利于“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民本思维

  民本思维,是一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思维。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这表明,人民既是价值主体,又是实践主体。而“不忘初心”话语,鲜明体现了人民作为这两种主体的统一。

  一方面,“不忘初心”话语崇尚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具体到新时代,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仅“人民”一词就出现200多次,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鲜明价值取向,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矢志不渝的初心,是由党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出发点和归宿正是要“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早在青少年时期,马克思就立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志向,他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同样,习近平主席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院议长提问时,也表达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志向和伟大情怀。由此可见,始终把人民看得高于天,是要求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可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话语的本质内核。

  另一方面,“不忘初心”话语崇尚以人民为实践主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实现幸福的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需要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不忘初心,既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不要忘记为人民追求幸福的使命,也是指不要忘记内心中的那份责任。幸福不会自动朝我们走来,只要我们主动趋向幸福,就需要不断奋斗。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奋斗,真正在生活实践中践行初心,幸福的美好生活必定能实现。

  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主体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和历史所呈现的规律中总结过去和发现价值,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实和未来的科学思维。在“不忘初心”话语中,“不忘”和“初”都鲜明体现了历史前进的逻辑。由此,不忘初心其实也就是不忘历史,即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牢记自己走过的光辉历程,“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不忘初心和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现实和未来。历史、现实和未来,三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时间叙事。其中,历史不仅是现实和未来的源头,更是理解和开启现实与未来方向的一把锁钥。这正如毛泽东所说,对于任何事物而言,“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历史、现实和未来相互贯通,考察和研究历史的来路,其实也就是探索现实和未来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提出“不忘初心”话语,就是主张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反思和总结,发现历史所呈现的规律和价值,从而为现实和未来所面临的问题提供思路和启示。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西方的“黑天鹅”乱飞和“灰犀牛”乱撞,西方之乱愈演愈烈,它不仅困扰着西方世界,而且其影响波及整个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渐增多。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成为摆在各民族和各个国家面前的共同难题。而要解决这些难题,决不能就问题本身而谈问题,要拉长认知视野,分析和考察问题的历史由来,以历史纵深的视野俯察人类社会的昨天,才能为今天和明天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找到正确出路。一定程度而言,“不忘初心”话语其实就是呼吁各民族和国家都要重新审视和牢记自己的历史,在回溯人类社会“从哪里来”的过程中,弹奏出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音调。毋庸置疑,这是解决人类社会面临共同难题的科学的运思路径。

  善于从历史中寻找和发现解决世界性难题的方案和对策,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眼光,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高超智慧。可以说,“不忘初心”话语,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而贡献的中国方案。

  总之,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话语蕴含了丰富的思维方法,科学认识和把握这些思维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不忘初心”的思想构境,而且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开展。

  (本文系2018年度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和价值意蕴研究”(ZX2018-ZD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基地)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