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馒头窑及其技术源流
2023年02月02日 08: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2日第2581期 作者:郁永彬 冯冕

  馒头窑是一种外形呈圆拱顶的间歇式半倒焰陶瓷烧成窑,其雏形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多分布在我国北方,我国中部和南方也有零星分布。早期的馒头窑以柴为燃料,唐代以后北方的馒头窑主要以煤为燃料。《浮梁县志》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即指景德镇烧造陶瓷是从汉代开始的。至迟在五代时期,景德镇便开始使用馒头窑。其后,馒头窑成为景德镇的主要陶瓷窑炉类型之一。其特征、产品和技术交流交融等方面,值得深入探讨。

  景德镇馒头窑始于五代

  纵观中国古代陶瓷窑炉发展史,继升焰式圆窑之后,由于北方多平川、南方多山等原因,我国北方陶瓷窑炉向半倒焰式馒头窑(根据其外形称为馒头窑,根据其平面图称为马蹄窑,笔者将之统称为“馒头窑”)发展,我国南方则向龙窑发展。江西符合我国南方的窑炉发展方向,早在商代就出现了以龙窑为主的陶瓷窑炉,如在鹰潭角山发现的商代中晚期龙窑。此后,在江西发现的历代名窑遗址中,如洪州窑、吉州永和窑等,都发现了龙窑遗址。

  但是,龙窑和馒头窑的分布并非以地理条件截然划分。随着北方砖瓦技术的南传,馒头窑也传到了南方并用于烧制瓷器,如广东潮州北堤头发现的唐代烧制青瓷的馒头窑,其外形呈长条状,应是受龙窑影响所致。馒头窑窑身较短,门封后留一炉口,用于投柴或煤。火焰先由燃烧室升向窑顶,然后倒回窑底,通过后墙下面的吸烟口,经烟囱排出,属半倒焰式窑。馒头窑具有以下特点:结构简单,烟囱不高,易于建筑,基建投资少;体积小,使用灵活;升降温较为缓慢。基于这些不同于龙窑的特点,南方窑业区有见将馒头窑作为素烧窑或龙窑窑场的辅助性窑炉。

  景德镇也符合这一发展规律,根据目前考古发掘情况,已发现3处唐代龙窑、1处五代龙窑和多处宋代龙窑遗迹。其中,南窑窑址发掘唐代龙窑1座,兰田窑窑址发掘晚唐龙窑2座,湖田窑遗址发现龙窑1处但未发掘,道塘里、凤凰山遗址各发掘北宋龙窑1座,湖田窑发掘南宋龙窑1座,瑶里古窑址群发掘南宋龙窑3座。1996年在对湖田窑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座五代时期的馒头窑。可见,景德镇制瓷较早使用馒头窑,体现出当地窑业兼收并蓄的特点。

  从现有景德镇考古发现来看,五代与明代景德镇都曾使用馒头窑烧造瓷器。五代时期的窑炉有2座,明代御窑厂14座、湖田窑1座。这两个时期馒头窑的窑炉形态有一定差别,烧制的产品也迥然不同。

  景德镇发掘的2座五代窑炉,虽然都可看作馒头窑,但砌窑材质完全不同。王港乡坑口村的窑炉是在山体侧面挖掘成的穴窑,而湖田窑的馒头窑则是砖砌而成。其窑炉形态与景德镇明代馒头窑最大的差别是排烟系统,是在窑炉后壁凿出的细长烟道,而非烟囱。五代时,景德镇的主要产品是青瓷和白瓷,许多五代窑场诸如杨梅亭、白虎湾等都兼烧青瓷和白瓷两个品种,而两座窑炉皆只生产青瓷。

  景德镇明代馒头窑及其产品

  明代中后期,馒头窑是御窑厂主要采用的窑炉形式。御窑厂发掘的14座馒头窑为一个整体,其中上下三座窑炉遗迹有叠压打破的情况,使用时间延续很长,据发掘者推断为宣德至万历年间。御窑厂的馒头窑有明确的烟室、烟囱结构,火膛与窑床的面积几乎相当,窑体较小,通长在4米左右,宽2米左右。湖田窑乌鱼岭的馒头窑在形制、体积上与御窑厂的馒头窑基本一致。它们与北方馒头窑结构十分近似,只是窑床平整没有反逆倾斜的现象,并且御窑厂馒头窑还出现了烟室的底部低于窑床的新设计。

  与五代馒头窑的情况不同,明代馒头窑烧制的产品皆是当时主流产品,且无论是御窑还是民窑,窑炉都很小,显然是为了更好控制烧成,应该说代表了当时一种较为成熟的烧成技术。湖田乌鱼岭馒头窑窑底出土器物90%为素面白釉高足杯,有少量青花松竹梅碗。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周仁等人就发现,成化时期,景德镇瓷胎中的铝含量较前朝有明显提高。此后也有研究表明,成化瓷胎的氧化铝含量较其他明代各朝瓷胎的铝含量都要高。氧化铝的提高不仅能提高胎体的耐火度,还能促使胎体形成更多的莫来石晶体,使瓷胎呈现更为莹洁的特点,使得成化民窑器物一改此前民窑粗重的特点,变得更为轻薄了。而成化瓷釉中氧化钙的配比较此前的永宣和此后的嘉万时期含量略少,釉层会相对厚实并呈现玉质般的润泽。即使在民窑器物中,成化釉质的油润厚实之感也是十分突出的。这些胎釉配方的变化,最后都需要在窑炉烧成中得以实现。馒头窑升降温缓慢的特点及其较小的体积,都有助于产品最终效果的实现。

  御窑厂馒头窑中并未遗留窑炉烧制的产品,但是根据窑炉的窑汗,可以判断这是烧高温器物的窑炉,很可能就是明嘉靖《江西省大志》中记载的烧小器的“青窑”。蓝浦对“青窑”进一步解释为:“惟包青窑乃可搭烧。何谓包青?盖凡搭坯入其窑,必陶成皆青品,有苦窳不青器,则另偿包烧者。不独厂官器搭如此,即诸户搭烧亦然也。”“青”是景德镇制瓷业俗语,即好的意思,“青窑”就是能将入窑装烧的瓷器全部烧好的窑。作为御窑厂的能够保证入窑器物全部烧成质量良好的窑炉,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烧制技术水平。当然,“青窑”并不为御窑厂独有,《江西省大志·陶政·窑制》中记叙:“陶窑官五十八座……民间青窑约二十余座。”但民间“青窑”是不是馒头窑现在尚不能确定。由于御窑厂的高温颜色釉有专门的色窑烧制,那么青窑烧制的就是当朝的除高温颜色釉外的小件高温瓷器。由此,宣德到万历时期,白釉、青花以及釉里红的小件器物即是御窑厂馒头窑的主要产品。而这些产品正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制瓷技术水平。

  不同时期技术源流迥异

  景德镇历史上不同时段出现的馒头窑源流并不相同。五代景德镇的馒头窑并没有受到同时代北方馒头窑的影响,从结构上看,其窑尾排烟结构与北方馒头窑不同,而与南方馒头窑相似。据秦大树研究,从五代到宋代,北方馒头窑形制发生了从细长向宽短发展的变化。而唐代广东地区的馒头窑则不同,如1954年广东潮安北堤头发现的唐代窑,全长4.97米、宽2.12—2.26米,窑尾之下有三个吸火孔,其后是三个长方形的烟道,通高1.4米。与这种窑尾结构类似的还有广东新会官冲窑,窑后壁垂直,设有三个烟道,凹进内壁,每个烟道两旁设有凹形桦套,可以作为由上而下砌砖封闭烟道之用。南方馒头窑不仅没有很大的烟囱,烟道往往比较细长,且仅三条。烟道或平行直上,或至顶部汇聚为一个出烟孔,其抽力远不如同时期北方馒头窑。这也证明南方五代时期馒头窑并非同时期北方馒头窑技术影响的产物。

  景德镇五代的馒头窑和同时期南方馒头窑一样,与砖瓦窑关系紧密。直接的证据是,江西赣州五代至北宋早期的“第二务”砖窑。这一砖窑窑尾有3条烟道从底部并排而上通到窑顶,其烟道设置与浮梁县王港乡坑口村的五代窑如出一辙。从考古报告来看,背后的烟囱仅仅是窑尾的3条垂直于地面的细长烟道。五代湖田窑的馒头窑也是如此,其窑尾并未出现较大的烟囱或者烟室。不过这类窑炉虽然与砖瓦窑有技术上的紧密联系,但景德镇五代的馒头窑都是用于烧制青瓷的瓷窑,而非砖瓦窑。湖田、王港乡和刘家坞的五代馒头窑的烧成水平也比同时代龙窑水平低,仅能生产青瓷。

  御窑厂与湖田窑明代馒头窑结构近似,与北方的馒头窑基本一致。略有不同的是,普通馒头窑窑体较大,窑床前高向后渐低,一般为3个烟囱。而明代御器厂的馒头窑窑体较小,通长在4米左右,宽2米左右;窑床平整无坡度,设一个横长方形的大烟囱,并且在窑床与后壁之间增设了凹下的烟道,这是以往北方馒头窑所不见的新情况。馒头窑是明代以前北方地区烧造瓷器普遍使用的窑炉形制。明代宣德及其以后御器厂采用馒头窑,可能同它烧造品种的多样化和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较高有一定的关系。总体来看,明代御窑厂的馒头窑是在北方成熟的馒头窑基础上进行改良的结果,一方面适应了景德镇以柴为燃料的实际;另一方面为控制产品质量将窑体缩小,是一种兼容并包的技术体现。

  景德镇不同时期出现的馒头窑体现了其窑业交流复杂而曲折的过程。作为南方窑场,虽然景德镇受到地理环境的约束,但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窑工们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将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技术交融结合,成为景德镇制瓷史上的重要环节。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技术史视野下景德镇陶瓷工业考古及工业遗产保护研究”(21LS11)、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21132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