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书太常博士文》断句献疑
2021年08月30日 08: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30日第2240期 作者:胡安顺

  《汉书·楚元王传》载,汉哀帝初年,哀帝令刘歆(约公元前53—公元23年)与《五经》博士就《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书列于学官之事进行讨论,然博士中有些人不肯响应。于是,刘歆致书斥责这些博士,此即《移书太常博士文》(又称《移书让太常博士》):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臧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臧,校理旧文,得此三事,以考学官所传,经或脱简,传或间编。传问民间,则有鲁国桓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识者之所惜闵,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妬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备,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册,第1969—1970页)

  这段话涉及左丘明所修《春秋左氏》(即《左氏春秋》)是否出自孔壁这一重要问题,而对其理解历来有分歧,或是或否。张心瀓《伪书通考》一书认为这段话“辞颇闪烁”,读者未深察文意,故导致误会。他说:

  所云“得古文于坏壁之中”,即《逸礼》《书》及《春秋左氏》。下文云“皆古文旧说(书),多者二十余通,臧于秘府,伏而未发”,皆指此三书。故下文云“得此三事”也。因“《书》十六篇”之下加“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数语,以说《逸礼》及《书》(或专指《书》——原注)之经过,与下文“丘明所修”一语为“《春秋左氏》”之说明同。但“天汉……”数语较长,读者不察,以为文气已断,下文乃另一事,与孔壁无关。然下文“及《春秋左氏》”之“及”字,即表示上之《逸礼》《书》及此《春秋》共三书。此犹可谓与上文“及鲁恭王”之“及”字用法同,为另一段之证。但下文“皆古文”之“皆”,明指三书。若专言《春秋左氏》,何来一“皆”字乎?……惟其辞颇闪烁,读者易误会。故班固《汉书·艺文志》不言《春秋左氏传》出孔壁,而王充《论衡》言之,许慎《说文叙》则言《春秋》出孔壁,皆对歆移书读法不同之故也。(引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7页)

  杨伯峻认为张心瀓“把这段文字读懂了”。他指出:“这封信,对学术史说,是件重要文献,可是不少人误解了,因为刘歆在这信中加了些插句。我们若用破折号把插句标出,这封信的原意便显露出来了。”杨先生的标点如下: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臧于秘府,伏而未发。……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备,谓《左氏》不传《春秋》,岂不哀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第46—47页)

  杨先生的断句将“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和“丘明所修”两部分均视为插说成分,使“及《春秋左氏》”“皆古文旧书”等句与上句“《书》十六篇”连成一气,有利于证明《左氏春秋》属壁中书,也使下文的“皆”字有了着落。但是,如此标点,很难解释这样的疑问:既然《春秋左氏》与《逸礼》《书》同属壁中书,那么“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数句为什么不置于“丘明所修”一语之后以兼指《春秋左氏》呢?难道同属壁中书,《春秋左氏》的遭遇与《逸礼》《书》不同?再者说,这样复杂的行文习惯并无旁证支持。杨先生认为张心瀓“把这段文字读懂了”,他的断句当是受到张氏之说的启示。

  其实,张心瀓并没有完全读懂,故其解释不通。笔者认为这段话发生了错简,故无论怎样断句都不免龃龉,难以弥缝。发生错简的几句是“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如果把这四句移至“《书》十六篇”与“天汉之后”两句之间,原文之疑就会涣然冰释,各就条理: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臧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臧,校理旧文,得此三事,以考学官所传,经或脱简,传或间编。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语言学学会会长、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