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社团史的研究方兴未艾,行会、商会、红十字会等各类社团组织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相比而言,学界对科学社团的研究却未形成气候。而探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文化,科学社团是不可或缺的要角。近代中国的科学社团发端于清末,繁荣于民国时期。在众多社团中,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门性的;既有民间自发形成的,也有官方支持组建的;既有全国规模的大型社团,也有仅限于某地的小型社团。在诸社团中,影响较大的综合性社团有留美学生创建的中国科学社、留日学生发起的中华学艺社等。至于专门性社团,则包括天文、气象、物理、化学、医疗卫生等方面,囊括了近现代中国诞生、发展起来的诸多学科门类。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范铁权长期从事科学社团史研究,在该领域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新著《知识传播与学术转型:中华学艺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2月版,以下简称《中华学艺社研究》)是作者对留日学生社团中华学艺社的系统、深入研究。中华学艺社1916年诞生于日本东京,由陈启修、周昌寿、郑贞文等47位留日学生发起成立,以“研究真理、昌明学艺、交换知识、促进文化”为宗旨。1920年迁回国内,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各项社务全力展开,直到1958年才退出历史舞台,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多歧多变。作为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综合性民间社团,中华学艺社尝试沟通科学与人文,在进行知识传播的同时,致力于推动中国科学的体制发展,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华学艺社研究》尝试从知识群体的生成、发展、衰亡的角度,考察中华学艺社的聚合经过、其内部人员的具体情况以及社团通过各种活动扩展自身空间的努力,进而展示出这一知识群体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境遇。
以往学界对中华学艺社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围绕该社的主要活动或从某一方面入手,揭示其在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此前对民国学术史的研究,也多致力于学术思想和学术制度等方面,且集中在欧美留学群体的贡献上,对留日学生群体的研究、关注相对较少。《中华学艺社研究》旨在通过对这一学术社团的细致、深入研究,彰显留日学生群体在知识传播和学术建构中的作为,厘清民国学术转型与日本学术文化之关系,从而呈现出民国学术转型的多重样貌。中国科学社偏重自然科学,中华学艺社则尝试沟通科学与人文,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对艺术亦格外关注,传播内容更为广泛。中华学艺社在知识传播中采用多元媒介和各种途径,既促成了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也提高了学社的社会影响。中华学艺社重视开展学术研究,对待欧美文化、日本文化有着鲜明的立场和独到的见解,在对待传统问题上也能发掘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体现出既反省又衔接的立场。
《中华学艺社研究》一书在史料考辨方面下足了功夫。如关于中华学艺社的创始人,有“李大钊发起,陈启修接手”“李大钊、杜国庠共同组织”两种说法。作者利用日本档案、民国报刊等资料对此进行了分析考辨,认为这两种说法都缺乏直接的史料依据。又如,对中华学艺社“定居”上海的若干细节,全书也予以细致呈现,当时的宝通路顺泰里具有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吸纳了包括中华学艺社在内的诸多知识分子及各类群体聚集于此。细节呈现自然离不开翔实的资料作为支撑,《中华学艺社研究》一书注重发掘原始资料,广为搜集日本、上海等相关机构收藏的中华学艺社档案,兼及民国报刊、日记、回忆录、文集等类资料,这使其立论更具说服力。
《中华学艺社研究》一书对新理论、新方法亦有所关注,如将知识社会学与传播学相结合,关注中华学艺社的出版物在知识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为读者展现出中华学艺社在知识生产与传播上的重要贡献。再如,作者借鉴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中华学艺社社员的聚合因素,相似的学历与价值观念使得这群具有类似惯习的知识分子聚合在一起。多学科理论的借鉴与应用,也使得该书新意叠生。当然,《中华学艺社研究》一书亦并非尽善尽美。作者对中华学艺社的创办以及活动着墨较多,对该社与其他社团、组织关联的探究略显不足。书中对诸多当年的重要骨干、活跃社员的探讨仍不细致,大多只是一笔带过。
中华学艺社在民国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其研究相对较少,其史迹大多模糊不清。问题之症结,正如《中华学艺社研究》一书中所分析的,中日关系在近现代的曲折多变、全面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华学艺社在当时乃至后世的影响,甚至被“恶名化”,致其地位明显逊于中国科学社,其事迹湮没于无闻。《中华学艺社研究》一书秉承科学、实事求是的立场,系统梳理了中华学艺社的发展变迁历程,阐述该社在知识传播、学术转型中的作为及其得失,使其历史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彰显。《中华学艺社研究》是科学社团史个案研究的又一力作,将社团史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