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技能的退化与新生
2021年08月19日 08: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19日第2233期 作者:王不凡

  当下,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刷新着人们对社会及世界的认知。在此过程中,人类旧的生产生活技能“范式”已越发无法回应由人工智能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和技术挑战,也无法满足智能化生产和生活提出的新的运行要求和新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正以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助推人类生产生活的技能发生转变。

  人类的去技能化与再技能化

  从技能的内容来看,人工智能助推人类技能发生“退化”和“新生”。人工智能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用智能系统的运行代替人类生产生活技能中部分的动作内容和智力内容,但这种替代并不是完全彻底的,始终需要人的参与。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人类技能的表现方式发生了“退化性”和“偏好性”的变革。

  “退化性”变革包含两个方向。一是重复型、规则型的体力技能逐渐退化,主要集中在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使用智能机器开展农业种植、工业生产、建筑制造等已被广泛实践。二是规律型、计算型的脑力技能逐渐退化,主要集中在金融业、新闻业、交通业、医疗业等领域,使用智能服务系统开展股票交易、发布体育新闻、进行交通运输、实施外科手术等已在相关行业中流行起来。

  “偏好性”变革表现在对人工智能的主体要素形成新的技能偏好。从长远来看,机器取代人的部分过程会产生补偿效应,形成新的技能要求。尤其是数字技能类的工作和任务,需要丰富的背景知识和经验、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比如,芯片的优化设计、数据的实时分析、技术的创新研发等技能,往往是抽象、非常规性的。

  实际上,“退化性”和“偏好性”技能转变,反映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去技能化和再技能化影响。近年来,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布局新的产业链,加速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发展。从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方面的技术层,到语音交互、人脸识别等方面的应用层,无不是对人类技能方面进行着“退化性”替代或“偏好性”补偿。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朝向一场新的技能革命:人类工作的未来》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劳动力市场中所需的技能类型迅速发生变革,个体工人不得不成为一位终身学习者,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保持可就业的地位,甚至获得职业成就和荣誉,从而使得就业机会最大化。

  人类技能发生“时空性翻转”

  从技能的实践来看,人工智能助推人类技能发生“时空诉求的转换”,弱化了“空间性”,强化了“时间性”。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类技能的学习和实施对物理空间的依赖程度降低,而对时间的依赖性逐渐凸显。正如社会学家罗萨(Hartmut Rosa)指出,科技加速完全改变了社会的“时空体制”,人类知觉里空间优先于时间的“自然的”(人类学的)优先性似乎被翻转了。

  一方面,人工智能提升了人们开展技能学习和技能应用的效率。人们可以依托智能系统和设备有效开展技能学习。比如,基本的语言技能、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日常的运动技能和音乐技能等,就可以通过智能教育系统习得。学生只需将智能终端“嵌入”全方位的数字化虚拟课堂中,而无需进入实体课堂就能开展自主学习。多样化的教学应用场景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途径,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也可以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根据学习曲线来看,人工智能可以降低人们的学习成本,缩短技能学习的时间。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虽然在空间上脱离了老师,但在时间上却更加强调学习的效率。技能的应用也是如此,很多工作或任务的开展可以借助智能设备来突破物理空间的约束,但由于人工智能为人类技能的输出提供了辅助,内在地要求从时间的维度来考察技能的实施效果。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缩短了人类技能的“生命周期”,加快了人类技能的更新速度。由于人工智能的渗透,很多工作和任务实际上是由机器技能和人类技能组合实施完成的。机器技能一般具有固定的模式,而人类技能作为对机器技能的补充,发挥着智能机器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当智能系统发生升级换代、具备更高级的学习能力时,原有的人类技能也有必要作出相应转变。比如,在汽车工程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质量标准是要求焊缝完美,按照传统的汽车流水线检查程序,人工固定和检查组件的技能持续发挥了几十年的作用。但随着控制程序的智能化升级,增强手势的用户界面被投影到组件和工作台上,使智能机器人可以在手势和语音命令的控制下对特定的组件进行固定和操纵。此时,工人就需要强化人机交互的技能和缺陷识别的技能。人工智能升级越快,工人的技能更新也就越快。

  人类技能可“软硬角色换位”

  从技能的特征来看,人工智能助推人类软技能和硬技能的角色发生了实质性转变。硬技能具有外在属性,可以被量化。在应对具体的工作和任务中,硬技能决定着一个人的专业水平。比如,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应具备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一名优秀的程序员应懂得如何使用某种编程语言。硬技能意味着,如果想解决特定领域内的问题,那么拥有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将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的洗衣、做饭、开车等也属于硬技能范畴。相比硬技能,软技能则是无形的,是难以量化、不确定的,通常没有规范的测试或专业认定可以证明一个人在该领域的熟练程度。软技能强调高度的经验性和实践性,包含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协作能力、管理能力、审美能力、意会能力等要素。在传统社会中,硬技能被认为是对人类生产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软技能则往往只是辅助性的。然而,在智能化社会中,人工智能可以部分甚至是全部取代硬技能,但却很难取代人的软技能。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软技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而且可能比硬技能更重要。

  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人类生产生活的理念发生改变。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除要求基本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外,更多要求社会价值和情感需求得到实现,这就更加依赖软技能发挥作用。某些关键智能技术的突破,或许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使硬技能变成可替代甚至直接被淘汰的,但人工智能的局限在于即便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了人类,也无法拥有和人一样的软技能。比如,手术机器人和影像识别技术可以在硬技能方面为外科医生减轻工作量,但涉及病人喜怒哀乐、理解疾病过程与预测转归方面,就需要依赖医生对病人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医生不仅需要妙手,更需要仁心。当“心理健康”和“互相信任”这样的概念成为主导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内容时,软技能的作用将超出任何特定的硬技能。

  人工智能似乎在以一种颠覆性的方式助推人类技能革命的发生,同时也为人类技能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不过,人工智能助推的人类技能革命,并不意味着与传统技能的彻底决裂,而是要将其纳入进来,成为智能化生活中的自由选项。我们可以用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迎接技能革命,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关怀。

  (本文系东华大学人文社科繁荣计划项目“技能性知识的哲学研究”(116-10-010802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