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
2021年08月05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5日第2223期 作者:胡小玉

  从近代到当代,随着数轮科技革命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产业革命的迅速推进,科技力量辐射的领域越发广阔,科技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越发深刻,科技实力越发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并成为各国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国家的科技发展程度越高则文化自信水平越高,或者说,文化自信中的科技自信维度愈加鲜明地展现出来。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国家科技的强大及由此带来的科技自信,而一个国家文化的不自信则在很大程度预示着其科技实力及由此带来的科技自信的欠缺。可见,文化自信与科技自信之间关联甚密,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促使这种紧密关联得以大大扩展。因此,当代中国应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建立在科技强国及由此带来的科技自信的基础上。

  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自信源于科技的自立与自强。科技的自立自强建基于强大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根植于以自主创新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伟大实践。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增强和筑牢中华民族科技自信的重要基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应以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及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强化基础研究,重视成果转化,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中国而不懈努力。我们尤其要运用新科技成果主动抢占、积极布局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探索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进程,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科技自信与制度自信的“双轮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应更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人才解决实际问题,解除其全力以赴进行科技创新的“后顾之忧”;为人才创造健康环境,让其能够在创新创造中脱颖而出。在全社会营造引才、聚才、用才、爱才、惜才的良好氛围,使“学有所用”“用有所成”“成有所誉”,为科技发展释放人才创造力和创新潜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还应积极构建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技术研发和应用上扩大成果的普惠性,让人民充分、平等地享受科技发展的红利,使人民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简单重复、枯燥乏味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真正从事自由创造的劳动,过上物质富足、精神充裕的美好生活。

  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应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贯彻“双循环”发展战略。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自立自强绝不能拒斥开放合作,在深度全球化的今天,开放是世界各国促和平、求稳定、谋发展的重要道路。中国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也绝不是“闭关锁国”“闭门造车”,扩大开放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经济发展“双循环”的同时,科技创新也要进行“双循环”。一方面,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打通我国科技发展的内循环之路,才能找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内生力量,找回科技自信的深厚底气,找到科技自立自强的民族底色,建立文化自信的牢固基底,从而更好地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另一方面,只有积极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才能及时将国际科技创新资源为我所用,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而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又能继续提升我们有效运用全球创新资源发展科技、增强国力的能力。在如此内外循环的双向互动中,中国的科技实力及由此带来的科技自信才能得到实质上的增强和提升。

  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应坚持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将文化自信置于社会发展的整体系统中去考察,将科技发展、文化进步、社会和谐视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重基础。我们应清醒认识到,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并不是将文化自信的确立和增强纯粹寄托在科技的发展进步及其带来的科技自信上。我们既不能片面地认为纯粹的科技发展会自然而然地带来文化的自信,也不能单纯地认为剥离了文化自信的纯粹的科技自信能够真正建立。实际上,完全脱离文化自信的科技自信是不可能建立的,或者说,完全丧失文化自信的国家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科技自信。而且,科技发展、文化进步、社会和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向度,它们在根本上相辅相成、协同进退。我们既不能奉行科技决定论,也不能信奉文化决定论,亦不能主张社会决定论,而应积极推动三者的协同并进。唯有如此,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得以根本提升,国家才能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在一定意义上,科技发展、社会和谐是文化进步的具体反映,科技发展、文化进步以社会和谐为根本保障,文化进步、社会和谐又以科技发展为重要支撑。鉴于此,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科技、文化、社会文明基础上的全方位自信,只有以科技发展、文化进步、社会和谐的牢固底座支撑起来的文化自信才能经久不衰。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奋力推动实现科技、文化、社会的协同发展和全面进步。

  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还应警惕滑入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的两极。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虽任重道远,但前途光明。在此实践征程中,我们应切实提高警惕,避免滑入文化自负与文化自卑的两极。回望历史,中华民族既吃过文化自负的亏,也曾遭受文化自卑的羁绊。文化自负导致近代中国一度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家和人民曾遭受无尽的屈辱。文化自卑致使屈辱中的中国人民一度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在崎岖的道路上艰难摸索着前行。曾经,文化自负与文化自卑叠加的两股阻力拖慢了中华民族崛起、复兴的步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以史励心”,摆正文化自信的天平,既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而是“自知”“自觉”地自信。一方面,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文化自信的建立,应杜绝“文化夜郎主义”。文化自负必然导致闭目塞听,而闭目塞听终将陷入长久的困境。对于在走向文化自信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滑入文化自负的极端。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化自信的实现,应彻底摆脱文化自卑。以文化和民族复兴为目标的文化自信的实现,绝非一人一时之事,而是一项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长期事业,需要我们循序渐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文化自卑无法强国,文化自负亦无法强国,唯有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方能引领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今时代,科技力量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对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强大的科技实力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一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因此,我们要将促进科技发展、增强科技自信作为实现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需要注意的是,在以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的实践中,我们还应重视社会文明向度的其他要素对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发挥各要素在实现文化自信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避免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