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体验有利于提高生活满意度
2021年07月29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29日第2218期 作者:刘显翠 李金星 周爱保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沉浸在自然环境中的人往往更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做出更少自私的决定,变得更亲社会,心情更好。生活满意度是基于个人标准对一个人的生活进行的认知评价,是衡量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人们对于大自然的体验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可以改善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并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

  大量研究发现,自然体验与生活满意度联系密切。人们的自然体验是多种多样的,由多种元素和类型组成。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体验如何与生活满意度相联系,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设计城市景观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2015年,沙纳汉(Danielle F. Shanahan)等人的研究表明,自然体验的要素包括频率、持续时间及所体验的自然的质量或数量。2017年,怀特(Mathew P. White)等人发现,不同的自然体验元素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生活满意度,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比如,每年经常享受自然景色的人更有可能认为他们的生活是有价值的,但较近(比如昨天)的体验却往往与生命价值无关。2015年,巴里特曼(Gregory N. Bratman)等人发现,从自家窗户看到的自然景色可以让人通过短暂而反复的休息来减轻压力,以此来改善生活满意度。2017年,别登维格(Kelly Biedenweg)等人发现,经常在公园游玩会通过户外社交活动潜在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2020年以来,涌现出一些有关疫情防控居家隔离期间的有关研究。比如,丹妮拉(D’Alessandro Daniela)发现,居家看到绿色植物有利于居民的心理健康。詹妮(Corley Janie)的一项纵向研究发现,家庭花园有助于维持老年人心理健康。斯塔次(Henk Staats)等人也发现,家园附近的绿地以及与自然的接触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提升注意品质和正念水平,接触自然环境比人造环境更有利身心健康。

  在对自然体验和生活满意度关系的有关研究中,一些研究人员也探索了背后的作用机制。2009年,尼斯比特(Elizabeth K. Nisbet)等人发现,个体在自我感觉上对自然的融入程度不同,即“与自然的联系”不同。有些人认为自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与自然的联系是稳定和一致的。因此,当人们在评价自己的生活时,个人是否将自然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可能会影响到自然体验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与自然本身的联系强度与生活满意度正相关。2020年,索加(Masashi Soga)和加斯顿(Kevin J. Gaston)的研究解释了这一关系的作用机制,即亲近自然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受到体验自然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影响,与自然联系较紧密的人可能更容易享受自然,对自然体验的变化更敏感,因为他们更关注自然,并赋予自然更多的意义,从而让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更高。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评价生活满意度时考虑的是生活的不同方面。然而,大多数关于自然体验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都是在温带地区进行的,许多研究报告了自然体验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积极关系。而来自热带地区的研究则非常有限。这种知识的缺乏可能会限制城市自然空间的规划和发展,因为来自其他地区的结果不太可能被复制。比如,2013年,林德曼-马蒂斯(Petra Lindemann-Matthies)等人的比较研究表明,瑞士参与者更喜欢高生物多样性的森林,而中国参与者没有表现出这种偏好。

  为进一步证明在热带地区自然体验与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关系,2020年,来自新加坡的常(Chia-chen Chang)等人发现,经常旅游与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自然体验的持续时间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是由个人与自然的联系调节的;亲近自然的人如果一周在公共自然空间待上一个小时以上,对生活的满意度就会更高;从家里和工作场所的窗户看到的自然风景与生活满意度正相关。这表明,自然体验的多样性与生活满意度正相关,因为去过更丰富自然空间的人往往对生活满意度更高。

  生活满意度是由个体的愿望决定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自然体验的丰富性而提高。参观不同类型的自然空间的人们更有可能体验到更高的物种丰富度,因为不同的自然空间容纳不同的动植物类群。个体所感受的生态环境越多就越不会局限于单一的自然环境中。因此,在规划城市时应考虑自然空间的多样性,以提高生活满意度。研究还发现,来自家庭和工作场所的自然景观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当人们从家里看到的自然景色近在咫尺时(小于500米),自然景观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关系。因此,家和工作地附近的自然环境很重要,这可能是因为人们通过多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和嗅觉等)体验大自然。

  大自然的声音,比如鸟鸣,可以提高主观幸福感。相反,当人们在离家超过500米的地方欣赏自然风景时,没有发现明显的联系。这表明,家附近的自然环境与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有关。这对城市规划具有启示意义。城市规划可以考虑对自然的多种感官刺激,比如在靠近窗口的位置尽量设计可以映入眼帘的树木、公园、河景、海景等。

  对与自然密切联系的人来说,在公共自然空间参观的持续时间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这说明,一个人与自然的联系可以调节自然体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亲近自然的人在接触自然后可能会感到放松,而不亲近自然的人在接触自然后可能会感到不适。这也证明了公共自然空间访问时间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阈值效应,即在自然体验和它的心理益处之间存在一个门槛,一旦自然体验超过阈值,获益就会趋于稳定。比如,沙纳汉和怀特等人分别在2016年和2019年发现,澳大利亚人群抑郁概率的阈值为每周30分钟,英国人群生活满意度的阈值为每周120分钟。常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鉴于与自然的联系强度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每周60分钟可能是与自然联系更紧密的新加坡人对生活满意度更高的一个门槛。我们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调查这一阈值背后的因果关系和机制。不过,这一结论可以建议政府开发居民区时应该提供一个最低水平自然空间的可用性。比如,保证社区内90%的家庭步行10分钟内能够到达的自然空间,这种城市规划可以潜在地缩小收入水平和自然空间可变性的差距。

  自然体验有利于提高生活满意度,其中个人与自然的联系感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我们还应积极探索更多的机制,比如内在价值观等内在因素及其他变量。2019年,亨特(Mary Carol R. Hunter)等人发现,向内在价值的转变可能会产生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同时,自然体验有利于恢复认知疲劳,并减少压力。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生活满意度越高的人可能会更积极地参观各种公共自然空间,选择环境更好的居所。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检验生活满意度更高(或更低)的人选择(或不选择)与自然互动。在接触自然环境和对生活的满意度之间也可能存在一个循环反馈。比如,人们可能会偶然地在自然中经历一种最初的变化,这本身就可能导致生活满意度的变化。如果生活满意度高的人比生活满意度低的人更喜欢体验自然,这将导致接触自然的次数增加和生活满意度高的循环,反之亦然。还有一种可能是,个体接触自然环境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存在其他影响因素,比如童年经历、性格或遗传等,未来可以做更多的探索。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身心有积极的作用,人类应珍爱自然环境,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校地校企合作课题“地方民营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2019017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