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东盟教师教育交流合作
2022年04月08日 08: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8日第2383期 作者:柯森 方晓湘

  中国—东盟的教育合作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在2021年11月22日举行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中国—东盟正式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将继续加强教育领域的合作。教师是思想和知识的传播者,中国—东盟加强教师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既赋能教师,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又能架设民心相通的桥梁,增强双方的互相理解与信任,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奠定深厚的社会和人文根基。加强中国—东盟教师教育交流与合作,需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厘清双方的教育发展需求

  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东盟各国来说,教育都是一股强大的变革力量,包容性和高质量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使各国人力资源发展更具弹性和竞争力,为不断变化的未来做好准备。厘清中国和东盟的教育发展需求,是从宏观层面把握教师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方向,有助于整合资源,促进共同发展。

  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2020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建设教育强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两份文件明确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战略举措,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全面开展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战略任务涉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

  依托《东盟五年教育工作计划(2021—2025)》和《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2015—2035教育议程》等区域性教育发展规划,东盟地区的区域教育组织及各成员国积极通过促进以公平、包容和质量原则为基础的终身学习,支持全球和区域教育承诺,注重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技术和职业教育中推进面向未来的教育,以及促进教育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东盟各国教育部长共同提出了2015—2035年七个教育工作的优先领域,分别是普及幼儿保育和幼儿教育;解决全纳教育的障碍;提升危机情况下教育恢复力;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振兴教师教育;协调区域高等教育和研究;建立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在2019年11月的东盟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发布《曼谷宣言:为东盟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教育伙伴关系》,强调与战略伙伴、对话伙伴、发展伙伴、其他外部伙伴和相关利益方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探索有效合作方式。

  从中国和东盟各自的教育工作规划可以看出,双方有着共同的教育发展需求,并具有加强教育对外合作的共同愿望。在后疫情时代,教育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双方都需要进一步增强教育系统韧性。无论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加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教育数字化、危机下教育恢复力,还是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等,教师素质的提升均是重要的环节。

  对接双方的教师教育战略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动力源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全球教育发出了共同倡议: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重视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重新构想未来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需发挥教师作为知识生产者与促进教育、社会变革关键力量的作用。中国和东盟都有各自的教师教育发展战略,微观层面对接彼此的发展任务,互学互鉴,有助于提升教师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性。

  2018年,中国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文件,以“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工作目标,采取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为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2018年还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教师积极适应新技术变革,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中国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等方面的举措,在疫情期间保障“停课不停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效应,形成了丰富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后疫情时代,中国仍将继续推进教师教育振兴的各项举措,为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提供人才支撑。

  为教师和职业培训师提供最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一直是东盟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这为区域人力资源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础。在东盟各国教育部长提出的2015—2035年七项教育工作的优先领域中,第五项“振兴教师教育”则专门规划如何通过区域合作,对教师管理和发展体系进行全面性、战略性和实践性的改革,使教师成为首选职业,使教师在职前和职后一体化培养过程中获得更充分的专业准备。为落实这项战略,东盟地区的区域组织和教师教育机构积极行动,组建合作联盟和开发合作项目。面对疫情对教育的冲击,《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战略计划(2021—2030)》重申加强教师教育振兴工作,应对数字化时代和疫情持续影响下的教育新形态,重点推进工作包括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交流项目、教师培训资源共享、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教师合作研究等。

  教师教育需要用一种全球化的视角来认识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中国和东盟可以从教师教育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需求出发,互学互鉴,进一步赋能教师,应对疫情对教育带来的影响。具体而言,双方可以在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后疫情时期实施补救性学习的策略探索、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加强教师教育方面的合作,合力赋能乡村教师、学前教师、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教育教师等各级各类职前和在职教师。

  丰富双方的交流合作路径

  教师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教育国际化和教师教育大学化的推动下,中国和东盟逐步加强在这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后疫情时代,为实现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承诺,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目标4——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中国和东盟需要在政治路径、组织路径和功能路径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教师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路径。

  在政治路径方面,进一步落实各国教育部长或高级官员代表在政府间高层会议上达成的公报、协议和备忘录等。这些文件体现了政府加强双方合作的意志,对协调各方、加强联动、互通有无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已有的高层对话平台主要有在中国举办的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在东盟国家定期举办的东盟+3教育部长会议和东盟+3教育高级官员会议等。会议上达成的一致协定为未来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起到指导作用。政治路径是顶层设计,需坚持“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短期项目”与“长期项目”相结合、“面对面”与“网络远程”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部署和规划。

  在组织路径方面,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组织、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区域组织,以及教师教育专门性组织的合作,发挥承担教师培养任务的高等教育机构的作用。中国—东盟中心作为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在促进与东盟区域组织和成员国政府部门的合作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东盟内部为促进教师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建立了东盟教师教育网络协会(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Teacher Education Network,AsTEN),该组织由东盟各成员国领先的教师教育机构组成,通力合作应对处理东盟地区内与教师教育项目、实践和政策相关的挑战和事宜,也欢迎非东盟国家的教师教育机构成为附加会员。中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可以探索加入这一组织,自下而上地深化与东盟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合作。

  在功能路径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教师教育合作项目的开发,包括职前教师、在职教师、教师教育者的互派交流项目、教师培训开放课程的共建项目、教育改革发展的合作研究项目等。功能路径的拓展需要考虑在精准对接需求的情况下整合共享资源,以达到合作效益的最大化。比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加大了与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联通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仅靠东盟国家内部职业教育师资是不能满足培养培训需求的。为此,中国与东盟可以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师资联合培养,也可以在汉语、东盟国家语言甚至是英语教师培养方面展开合作,在提升危机下教育应对和发挥教师作用方面,也有进一步合作的空间等。

  总之,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教育有着各自的优势,也面临一些共同的挑战,双方需通过友好合作,在教师教育领域共谋发展、共享成果。这不仅将促进互利共赢,推动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再创辉煌,也将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背景下广东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2018GXJK17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