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方式提升科研影响力
2022年04月08日 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8日第2383期 作者:姚晓丹/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荷兰莱顿大学官网4月4日发文表示,为了实现研究与实践之间的有效互动,让科研人员具有以不同方式向社会各个层面传播知识的能力至关重要。但对于青年科研人员来说,要让他们的研究对社会产生影响并不容易。为此,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社会科学委员会组织有关学者编写了一份指导手册,以帮助那些有志提升其研究成果影响力的青年科研人员。

  手册提出,基础性研究是影响力的源泉,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科研成果的活动必须始终与基础性研究相结合。提升科研成果的影响力需要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科研团队或学术机构内部的团队合作是提升科研成果影响力的基础,高校、科研机构的支持是提升科研成果影响力的前提,传播科研成果的过程应该是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都能获益的互惠过程。为了提升科研成果影响力,科研人员需要让人们了解这些成果,但许多人忙于工作,几乎没有时间阅读大部头的学术书籍,他们往往会选择通过媒体或专业出版物来获取信息。但吸引媒体的注意力并非易事,因此,科研人员在向媒体介绍成果时,需要提供简洁明了的信息,最好能够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

  科研人员还应认识到,科研成果产生社会影响需要时间,往往不能一蹴而就,当他们希望研究成果能够影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时,就更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此外,在实践过程中,有些研究成果可能会被选择性使用甚至被不当使用,科研人员需要做好预案以应对这种情况,以免受到不利影响。

  参与撰写手册的莱顿大学全球劳工和移民史教授里奥·卢卡森(Leo Lucassen)表示,努力提升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会促使科研人员产生新的见解。因为要让大量非学术人员理解研究成果,就需要认真厘清事物的实际运作方式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出来,这其中的思考过程往往能够带来正向反馈,为科研人员打开新的思路。因此,青年科研人员应当将提升自己研究成果影响力的努力整合到研究工作中,将其作为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来规划。

  (姚晓丹/编译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