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学术期刊在教育评价改革中的作用
2021年05月31日 09: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31日第2176期 作者:孙永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大学是社会文明的引领者,高校学术期刊是进行学术传播和科研伦理教育的重要阵地,科技工作者的专业水准和道德风貌源于其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三者之间血脉融合、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作为高校学术评价“重要一极”的高校学术期刊,在新时代理应“有所作为”。习近平总书记5月9日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强调:“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为此,高校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应加强自身修养,心怀以学术为天职的神圣感和对科学真理的尊崇与信仰。在遵守学术出版规范和科学伦理、抵制各种形式的学术不端、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等方面应“有所态度”;在建立、健全“本土化”的分类评价体系、完善论文同行评议、规范各类学术评价活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等方面应“有所动作”。高校学术期刊应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学术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科学评价人才和科研成果、引导高校找回学术初心,提供具有“本土性”的“期刊范本”,发出具有“民族性”的“期刊声音”。

  新时代高校学术期刊应从根本上回归学术本位,把注重“以新理念、新概念为特征的本真创新”这类关键学术要素作为办刊原则。着重结合办刊实践中的“批评”思考和“落地”做法,重构中国本土学术期刊的“期刊自信”,提升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突围”和“创新”能力,探索适合高校学术期刊实际情况和健康发展的办刊“本土化”发展新模式,打造中国学术的话语权。为此,应构建立足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学术实际、符合中国学术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尤其要在世界学术成果评价界发出“中国声音”,为世界多元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高校学术期刊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不仅是展示高校科研成果和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还是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学术价值观和科学伦理的“航标”。高校学术期刊应发挥好其“育人功能”在引领正确学术价值观形成方面的特殊优势和作用。坚持母语办刊,在实力还不允许做强期刊“航母”的情况下,培育和打造属于自己的战略“巡洋舰”,在世界学术期刊界秀出独有的“武力威慑”。破除“SCI至上”不是否定发SCI论文,而是鼓励发表高质量、建设性论文。高校学术期刊作为高校的“近水楼台”,要让广大科技人员知晓并认可新的政策导向,建立新的多样化的“指挥棒”,制定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重要期刊表”,并以此作为本校学术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当前,我们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导向的学术形态,鼓励发表高质量、创新性强、有关键技术性突破的优质论文,又要对当下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发展进行引领式包容性助推;既要吸收借鉴国外学术期刊发展的优秀经验和办刊思路,又要自觉抵制“唯SCI马首是瞻”错误导向的误导。

  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传播和评价的重塑,是中国学术话语权在世界学术界重建的历史进程的继续和延伸,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研究自信和评价体系自信的迫切需要。第一,以提高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为旨归,争取更大办刊自主权,特别是在论文学术裁定上的主导权,重新思考高校学术期刊的定位、内涵、结构、功能等。还原相关评价指标,如学校层次、文凭、职称、“帽子”等关联事物,使各种指标回到其在各种事物场景中度量方式的辅助手段的位置。第二,高校应建立以本校学术期刊为依托、以“质量”和“分类”为导向的全新的学术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设定应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水平高低、对本岗位工作提升的贡献大小、解决国家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的效果如何等,突出学科特点,推进分类评价。第三,高校学术期刊可以从制度建设和编辑审校全流程两个方面施加导向性影响。应参照有关文件制定《高校学术出版伦理规范》《高校学术不端行为认定和处理办法》《高等学校学报编辑委员会章程》《高等学校学报编辑部工作条例》等相关文件并严格执行,使广大作者特别是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违反学术道德所要付出的昂贵代价,从制度上引导其树立严谨、虚心、潜心钻研的学术态度。第四,编辑和作者一对一、面对面或通过在线平台进行交流,以“春风化雨”式的耐心答疑解惑涵养广大青年学子的科学情怀和学术伦理,引导其形成公正、诚信、求实的学术伦理观。第五,结合当前“代表作”同行评议制度,区分论文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不同领域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可及性、体现区分度的原则,分别在研究生毕业、职称晋升等长期评价和绩效核算等短期评价中区别应用。现有的专家同行评价,也应根据可跟踪、可追责的原则进行完善细化。第六,发挥高校学术期刊栏目设置的灵活性优势,改变以往片面固定几个栏目的刻板做法,约稿、审稿过程中摈弃各种与学术无关的“帽子”标签,在保持栏目边界相对清晰的条件下扩大组稿范围。

  作为高校学术成果认定和评价“重要阵地”的学术期刊,应坚持分类管理、强化同行评议、注重成果质量、突出评价实效。首先,坚持破立结合,既要针对科技活动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敢于“破”、破得坚决,更要善于“立”、抓住立好新规的契机,突出强调“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其次,探索建立合理衡量贡献价值的学术评价“本土化”指标体系,依托“高校学术期刊”的“自家人”身份在本校完善细化同行评议制度,彰显中国学术的价值、自信。再次,把学术评价的权力赋予我国本土的同行认可的“合格评议者”,防止“赢者通吃”的弊端,提高评价活动的透明度,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监督和风险管控,对当前存在的“SCI至上”的学术霸权现象说不,打破西方对学术话语体系的垄断。最后,规范评议规则和异议处理程序,健全评价专家的科学诚信考核机制,坚持“一票否决制”,不诚信、不严谨的评价专家要及时予以清退,重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评价专家数据库,有效扭转教育评价“五唯”的功利化导向。在实现由“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再到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星辰大海”过程中,高校学术期刊必将成为点燃“中国科研创新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

  (作者系《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副主编)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