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百年历程 谱写崭新篇章
2021年07月12日 06: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12日第2205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行的宣言书,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

  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辉煌成就和成功密码,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新进展,7月2日,由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道路探索与理论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何益忠表示,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在此基础上,以史为鉴、开创美好未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韩强认为,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九条基本经验。这九条基本经验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世界瞩目的时代之问,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密码揭示,更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遵循,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未来岁月中继续走向成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在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邱仁富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全面回顾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丰富经验,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认为,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视野,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基于四个“伟大成就”,提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四大发展阶段,这不仅是对于过去百年的总结,还包含了对未来的展望。

  在新的征程上牢记初心使命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明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过去成功、将来继续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宝。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刘志明谈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精神的力量坚不可摧,历久弥新。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福运看来,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伟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顺应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潮流,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孕育和锻造的革命精神犹如生动的历史链条,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串联了起来。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力量之根,也是动员和鼓舞世世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力量源泉,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赓续中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用“四个伟大”总结了他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认识。一是伟大奋斗历程振奋人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改变了中国近百年来饱受压迫的历史,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二是伟大建党精神令人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凝练概括令人鼓舞,这是对我们党百年历程中核心使命和责任的一种凝练,体现了我们党百年的精神品格和特质。三是伟大政治宣誓令人振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四是伟大号召催人奋进。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该更好地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理论研究上应该有新作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应该有新突破,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上应该有新举措。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认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党的百年辉煌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表示,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的学科布局,创构意识形态研究中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仅可以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而且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应该承担起民族复兴使命,提出植根于中国大地的真问题,并以独特的中国思维范式、问题形式和话语方式作出解答。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