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思维导向下探讨《公司金融》课程
2020年11月18日 1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8日第2050期 作者:孙进军

  自开展金融硕士教育以来,为有效落实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教指委”)的培养思路,广东金融学院对《公司金融》课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教材建设、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创新智慧’领航中国行稳致远”,这要求在金融硕士教育中注重对创新思维的培养。经过多年的金融硕士《公司金融》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逐步构思了以创新型金融思维培养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包括宏微观联系视角的《公司金融》课程定位分析、通过核心知识点向理论与实务两端扩展的课程框架以及融合以上两方面、利用案例建构创新型金融思维的教学方法。

  第一,课程定位逻辑:金融学学科体系视角的宏微观联系点。研究生课程在教学之初的首要任务是解释该课程在所属学科中的定位,以便让学生从学科体系的宏观角度认识该课程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金融学学科的逻辑框架。具体到《公司金融》课程,可以从金融学框架理解的国别差异化认识进行解释。金融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学科的标志,是1900年法国数学家巴契里耶关于证券市场的统计研究。比较巧合的是,这与西方对金融学的认识恰好一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金融市场体系以直接融资为主,因而认为金融学内涵就是投资学和公司金融,包括公司金融、期权定价理论、收益与风险以及有效率的市场,这种认识侧重于微观金融学。在我国金融学学科发展历史中,早年是以货币理论、货币监管为主体,后续改革开放推动了国际金融学的发展,所以国内认为金融学主要包括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这种认识侧重于宏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主要对金融市场体系进行研究,比如金融市场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与作用。微观金融学则探讨金融市场各个参与者的行为特征,主要包括金融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问题。

  可见,在金融学学科体系中,《公司金融》属于微观金融学范畴。一般地,对公司金融定位的认识可能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公司金融》除了微观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之外,更深层次的定位应该是公司财务决策是联系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天然渠道。金融市场体系总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宏观金融政策总要通过微观金融主体来实现,宏观金融目标的实现也主要依赖于微观的企业行为。根据金融教指委的要求,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项目主要培养具有坚实金融学理论基础和较高应用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公司财务决策是实现金融硕士培养目标的重要渠道。金融研究生教育要培养金融业界领袖,必然离不开对宏观金融发展趋势的洞悉及其对公司财务决策影响的深刻理解。

  第二,课程体系逻辑:公司财务本质视角的理论与实务延伸。作为专业学位,金融硕士尽管有鲜明的应用型特征,但是金融实务中的应用能力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在课时约束的情况下,这意味着金融硕士教育需要抓住课程核心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向理论和实务两方面深入延伸。一方面,通过核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整个课程内部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理论与实务两端的延伸扩展知识点的深度与广度。与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本科生教育相比,金融硕士教育的鲜明特征就在于此。

  宏观的金融学学科体系展示了金融学内涵、各课程之间的侧重点及其紧密联系,微观的每门课程也自有其知识点之间的清晰逻辑。公司财务的本质是“钱的管理”,根据资金的运营特征,《公司金融》的逻辑体系是,在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下,研究公司在“如何花钱”(即投资决策,或者资本预算)、“如何找钱”(即融资决策,或者资本结构)以及“如何分钱”(即股利分配决策)这三方面的财务决策。本科生教育需要详细地解释每个知识点,但是金融硕士教育则必须在核心知识点的基础上建构课程框架。这些核心知识点包括企业、净现值法则、资本结构理论。这几个核心知识点基于资金的运动而相互之间产生联系,涵盖了公司财务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与公司财务实践中的重点问题相吻合。

  为符合金融硕士教育中理论与实务兼备的要求,教学中还需要对核心知识点在理论与实务两方面进行延伸。比如,“什么是企业”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如果向理论基础延伸,就涉及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与市场的边界等现代企业理论以及由此带来的公司治理理论;如果向实务扩展,就可以探讨企业为什么转换组织形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控制权、企业重组等一系列公司财务实践的热点问题。再比如,以现金流贴现为基础的净现值法则易于理解。但是,如果要更深刻地理解净现值法则,就需要掌握完备资本市场下的费雪分离定理、无套利条件以及资产定价理论等理论基础。而如果要更好地应用净现值法则,就需要基于净现值的优缺点进一步拓展经典资本预算方法,引入现代资本预算方法,进入实物期权方法、对赌协议以及企业价值评估等内容的学习。又比如,包含股利分配决策在内的资本结构问题是公司财务的核心问题,可以基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研究进程演绎,从理性假设与非理性假设两条线来阐述资本结构理论之间的承接与批判关系。而在实践方面,则可以延伸至企业的融资约束、企业金融化、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企业融资决策背后的控制权变化、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企业融资渠道、金融中介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案例教学逻辑:高度贴近金融实践的创新型金融思维培养。金融教指委要求,为在培养过程中突出金融实践导向,金融硕士课程应该“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随着金融教指委全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等机构的建立与发展,案例的可获得性、基于中国企业财务决策的本土案例开发、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与组织熟练度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进展,越来越多的金融硕士课程开始将案例教学引入硕士教育。在案例教学实践中,使用“好案例”、精心组织案例教学过程的重要性通常被充分强调,但是往往忽略了案例教学中对创新型金融思维的培养。传授知识是教给学生技能,而培养逻辑思维却与塑造学生人格相连。在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公司财务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境不断涌现,唯有通过金融实务案例构建高度贴近企业真实财务决策的情境、基于公司财务的逻辑引导学生像公司管理者一样思考、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金融思维,才能完成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自我建构。

  教学中可以基于核心知识点、通过公司财务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型金融思维。如2007年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其在资本运营中的创新型解决方案至今令人印象深刻。整体而言,可以通过“为什么要上市、怎样上市、上市的经济效应”组织案例讨论的清晰逻辑,而其中如何隔离业务之间的横向风险传导以及怎样避免各项业务对股权结构的冲击是该案例的亮点。尽管最终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但是为什么提出解决方案后学生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那是因为学生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富有逻辑地思考问题。如果先思考各业务呈现什么样的状态才可以隔离风险,那么自然地就会提出解决方案。公司财务实践非常复杂,具体的技术性解决方案的复制性与迁移性往往比较有限,但是,如果学生可以凭借清晰的逻辑思考问题,那么就能提出创新型解决方案。因此,在案例分析中培养创新型金融思维是“授人以渔”的工作。

  (本文系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金融专业硕士《公司金融》课程优秀案例库建设”(2016QTLXXM_4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金融与投资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