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古文字学学科建设
2020年11月18日 09: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8日第2050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聪

  2020年,教育部将古文字学专业列入强基计划招生和培养范围。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培养古文字学高层次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古文字学方向)学科建设暨学术基地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文字博物馆等高校及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强基计划(古文字学方向)学科及学术基地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明确学科定位 建设文化强国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认为,古文字学是事关文化传承的“绝学”和冷门学科。加强古文字学学科建设及学术基地建设,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战略需要。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表示,新形势下,古文字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古文字学研究要求多学科参与。作为现代学科发展背景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古文字学学科以中国语言文学为基础,涉及语言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因此,古文字学的学科属性对高校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入选强基计划各高校应在尊重古文字学人才培养一般规律的前提下,探索个性化的特色人才培养举措。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表示,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的宗旨是培养高端古文字学研究人才,要求学生有深厚的文史哲素养和多元的知识结构。古文字学人才培养模式无先例可循,未来需积极探索古文字学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真正培养有深厚古文字学基础和浓厚兴趣的专门人才,同时做好古文字学专业学生硕博学习方向的有效衔接。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原副司长、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王铁琨表示,古文字学纳入强基计划对古文字学的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各高校应顺势而为,积极推进冷门“绝学”的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古文字学人才培养应强化学生社会实践和田野调查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各相关单位要通力合作,建立相关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培养古文字学人才助力,为最终形成学科融合、精英荟萃的古文字学研究局面添砖加瓦。

  拓展研究思路 助力人才培养

  开拓古文字学学科建设和古文字学研究的新思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任明提出,中国古文字学应包括西夏文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者对古文字学外延问题的探讨,为今后的古文字学学科建设和古文字学研究开拓了新思路。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华珍表示,古文字学研究应当放眼国内外,重视汉字文化圈内的汉字文献、汉字传播的研究,把域外汉字纳入中国文字学的研究领域,发掘文字背后蕴含的中华文化。

  浙江大学教授张涌泉认为,古文字学强基计划建设应重视三方面问题。一是重视古文字学强基计划中的“基”。它要求学生夯实传统文化根基,打好文史哲的基础;要求高校合理设置课程,培养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学养、能堪当大任的古文字、古代文史研究人才。二是深化认识强基计划中古文字学的含义。目前,古文字学学科存在一种头重脚轻的现象,例如,重视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忽视近代汉字。古文字学的研究范畴不仅包括甲骨文、金文,还包括近代汉字。各高校应根据自身优势,建设以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为研究中心或以近代汉字为研究中心的有特色的古文字学学科,推动古文字学进一步持续发展。三是正确理解古文字学强基计划。高校不应片面理解强基计划的学生培养目标,应多方拓展学生培养方向。人才的培养不限于培养古文字研究的专门人才,还要培养古代文史研究,特别是先秦文史研究的专业人才等。

  《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认为,要加强古文字学强基计划平台建设,应注重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的数字化,建成公共、开放的学术平台,以便开展跨校、跨区域甚至国际间的学术合作。同时,还应重视古文字学强基计划及研究成果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推进研究成果的数字化宣传与推广。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