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科创新发展无穷期
2020年11月18日 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8日第2050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悠然

  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各国都在大力建设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STEM),以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在此背景下,人文学科发展面临哪些挑战?人文学科如何发挥自身价值?本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人文学科面临多方挑战

  近年来,美国和英国高校人文学科学生数量持续下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稳定性增强,驱使学生转向他们认为“销路”更好的学科。英国剑桥大学现代文化史教授彼得·曼德勒(Peter Mandler)表示,人文学科“市场需求”下降具有多方面原因。事实上,STEM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未必比人文学科更有“销路”。有数据显示,与所学专业相比,雇主更看重毕业生是否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否具有灵活性和训练潜力。人文学科向我们传授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形式的人类经验,帮助提升自身的“雇佣价值”。

  美国普罗维登斯学院英语系教授埃里克·班尼特(Eric Bennett)提到,在美国,人文学科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形成一种“行得通”的传统意识,即既能毫无保留地批判历史上对女性和少数族裔的压迫,又能激发一种社群感和代际延续感。学术研究以趋势为中心的逻辑加剧了这一挑战,很多学术研究人员因研究的新颖性、能够推翻过去的理论而得到职业奖赏,但这使学术研究传统和延续性受到威胁。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找到自我根基的方式,给人以精神上的滋养并促进团结。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英语文学教授迈克尔·贝鲁布(Michael Bérubé)看来,人文学科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需要开展新的人文科学研究。这些人认为,人文科学仅是对经典文本、历史性建筑、艺术品等进行研究。因此,人文学科需要阐明重新解读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工具解决一系列当代问题。

  英国华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史蒂夫·富勒(Steve Fuller)认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不断增多,然而这些信息源常常相互矛盾,于是人们不得不自己决定相信什么。这是知识大众化的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对高校人文学科的正当性构成挑战——人文教育告诉人们应该相信什么、向往什么,而今人们对此提出质疑。

  人文学科不可替代

  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哲学系教授罗伯特·弗罗德曼(Robert Frodeman)对本报记者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文学科面临的经费困境将更加严重。人文学科需大幅提升社会影响力,产生更大的现实效用。

  人们不必过度区别或比较不同学科的“价值”。曼德勒表示,接受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学生学习自己喜爱或擅长的学科时,会从中受益颇多。过去一段时间,世界快速变化,复杂性增加,人文学科在“与时俱进”方面并不逊色于其他学科。在某些方面,人文学科的积累性更强,更容易跟上时代发展变化并及时更新。

  人文学科常以主观的、个性化的方式,帮助人们了解生活在特定时期和地区意味着什么。贝鲁布认为,人文学科有助于丰富人们的认知,让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和文化有多种形式,人类具有无限的想象力。此外,人文学科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对“价值”本身的理论化:什么是有价值的?为何有价值?评估价值的形式有哪些?这些是人类关注的永恒问题。人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辨识能力、深度思考能力。社交媒体的流行使人们难以分辨现实与幻想、真相与谎言,人文学科有利于帮助人们提升辨别能力。

  富勒谈到,人文科学一直定义着作为“人”意味着什么。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的欧洲,这被理解为使人们得以自主思考和行动的特定技能,其典范是在公共辩论中捍卫自己观点的能力。进入现代,人文科学被扩展为培育公民身份的“通用模型”,人们被教导与一种共同文化乃至社会整体建立身份认同并为其作出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商业和创业活动相关的技能也被视为“人文的”,但在这一方面,目前仍存在激烈争论。

  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大学环境人文科学中心主任普尔·霍尔姆(Poul Holm)表示,自古以来,人文学科对长期人类行为的表达和决定起着重要作用。承认人文学科如其他学科一样产出成果很重要,有助于人们批判性地看待世界、改善世界。

  贴合人类发展新趋势

  富勒认为,人文学科要面向未来,朝着“人类2.0”的方向前行。超人类主义和后人类主义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描述人类的“另类未来”,今后将在人文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超人类主义与后人类主义在人类应放大还是缩小与自然的差异这个问题上持不同立场。前者主张通过研发和普及先进技术,增强人类的智力和体能;后者主张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认为人类仅是地球上众多的物种之一。这两种理论虽有区别,但都挑战了主导人文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关于人类的古典甚至现代观念。这些未来主义理念对人文科学特别是伦理学和哲学有着巨大影响。

  有学者认为,人文科学的作用不是描述和建设世界,而是对已确立的观念发出批判性声音。霍尔姆表示,这是一种极端立场,人们无法在放弃了解现实和真相的同时保留学术地位。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将一切相关知识集合起来,学术界当前应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合作的科研环境。在跨学科—超学科科研环境下,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应综合为一个整体,任何一类科学或一门学科都不应享有“特权”和“霸权”。理解并应对全球性挑战,要求人们掌握并运用各个领域的人类知识。科研劳动分工意味着知识被划入不同的参考系统,但通过跨系统对话,人们能更好地应对可持续性、恢复力、抗冲击性、适应性等方面的挑战。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