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崇尚真理,潜心学习,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用毕生的精力在理论与实践上践履平民教育。陶行知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典范,其精神为人所共钦、世所共仰,其治学之道,在当代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一,崇尚自由的学习旨归:追求真理做真人。崇尚自由是陶行知的学习原则,追求真理做真人则是他治学的终极目标。1914年,陶行知赴美求学,师从杜威、孟禄和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受美国进步主义思想影响,陶行知崇尚自由,认为“自由的目的在于使人自知本性,不受制于他人,同时又必须尊重异己者的自由,能容忍异己的意见”。即知识分子需要有独立的人格、必要的生存保障和宽松自由的环境。可以看出,陶行知眼中的“自由学习”是个体在学习时确立目标后,需要秉持“慎独”和“自我克制”,不受“权威”影响的治学品质。正如他指出的,“专心则精敛神萃,致力一途,不扰于物,易底于成”。1925年,陶行知在南开学校进行题为“学做一个人”的演讲时专门强调,独立社会中的青年个体要学“做一个整个的人”,其必备的条件是要有“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职业”。他鼓励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同时鼓励劳动民众学习科学,成为“要有科学的头脑”之人,因为“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1940年陶行知在写给二儿子陶晓光的信中,要儿子“追求真理做真人”,勉励他“努力朝着这一目标修养,决不向虚伪妥协,这才是真学问”。他甚至断言,“一个人在学问上能追求真理,则在革命上能杀身成仁”。
第二,躬行实践的学习过程:遵循“行知行”逻辑。陶行知在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源于实践,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基于这一认识,陶行知在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反对将读书与听讲视为“知之行”的观点,认为一个人要有真知识,需要在实际的行动中求得,“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真知灼见是跟着智慧走的”。他强调学生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在亲身参与实践行动中追求真理,“无论何种知识技能,要学生自动的受领,不要被动的受领”。同时他指出,一个人在行动中学习获得知识,都会在其后继的行动中得以体现,正所谓“行动产生理论,行动发展理论”。因为,人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获得是相辅相成的,其根本逻辑在于个人由实践行动求得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又指示和指导个体进一步的实践行动和经验的获得,在此过程中实践经验又不断地改造着个体已经获得的理论知识。正如1933年陶行知在《创造的教育》中指出的,“因为惟其行动,到行不通的时候,方才觉得困难,困难而求解决,于是有新价值的产生”。所以他就“行知行”做了十分形象的比喻:“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第三,注重科学的学习方法: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学习方法上,陶行知推崇“教学做”合一,他指出,“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1927年3月,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期间,学校既无刚性的上课制度,亦无分门别类的课堂教学,而是创造性地将教学活动划分为教育、科学、文学、政治、美术、农艺、医药卫生和乡村建设等小组,以开展“教学做”相关活动,并邀请了一批校外的教授和专家进校对“教学做”活动予以指导。其具体举措是学校的大小校务均由学生轮流承担和处理,文件收发、来宾接待、图书管理、账务核算、仪器保管、买菜做饭和劈柴担水等都让学生进行实际练习,旨在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自学能力和生活能力。陶行知还主张“以教人者教己”。在晓庄,他也参与买菜做饭和打扫卫生等具体事务,用实际行动来诠释“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在学习的具体方法上,陶行知还提出了“五路探讨”治学方法:“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他还就该方法与《中庸》的学习过程关系做了阐释,指出:体验对应笃行;看书、求师、访友对应博学;思考对应审问、慎思、明辨。可以说,“五路探讨”为学习者追求真知阐明了“教学做”的实际操作方略。
第四,虚心向学的学习态度:向人民群众学习。陶行知作为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始终保持着虚心向学的学习态度,一生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原则,著述不断,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同时,他也极力督促青年一代要虚心学习和终身学习。陶行知就学习的重要性问题提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偶一停留,就要落伍!所以必须及时好学”。他认为,知识分子要“不成为时代落伍者”,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我。为此,他就教师的学习问题提出:“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1946年,陶行知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也指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他还强调,“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在陶行知看来,知识在不断地更新,学无止境,一个人要成为“长久的现代人”,就必须树立虚心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精神,要以“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的毅力和勇气虚心向一切可学的对象学习,“一直到进了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还勉励青年学子要深入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活在一起,拜人民为师,不但要“学习人民的语言,人民的情感,人民的美德”,还要“努力发现老百姓的问题、困苦和他们心中所希望达到的目的”。通过向人民群众学习,体验、理解和感悟民众的快乐与悲伤、幸福与疾苦,在与人民群众一起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个人才能不断进步,精神才能得到进一步升华。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