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改革进入普及推广新阶段,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战场饮食保障“胜战之问”,重塑野战饮食保障体制机制和饮食结构,推动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二次创新”,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理念更新:美味融入战场
“食品是战术武器。”饮食保障是维持和增强部队战斗力的第一需要;同时对鼓舞士气、稳定军心、激发战斗精神、保障夺取战争胜利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未来战场环境恶劣,对抗激烈,对饮食保障的时效、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否“供得上”与“吃得下”,不断优化野战饮食结构和质量,既要高能量高营养,又要体积小重量轻,还要品种多口味好,成了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的痛点难题。
现代战争中,参战人员的体能、脑力消耗巨大,如果能量和营养补给不足,势必会影响战斗力。对于在激烈作战环境中的士兵来说,身体处于应激状态,食欲很差,如果食品的口味不好,战士吃不下,营养设计再丰富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必须要针对未来战争饮食保障需求,从被动式保障转化为主动保障,从简单的量的积累转化为质的跃升,平衡野战快餐食品的味道与营养,从口味相对单一到科学营养搭配,实现口味多样化、品种系列化、内容营养化、功能多元化、食用配套化的目标要求,从吃饱吃好转变为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战斗力。
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模式的确立与普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野战食品的可接受性以及连食性。要按照系统化、模块化、规范化的要求,打造满足不同作战任务保障需求、可灵活选用、系列配套的全场景运用食品体系。要按照体系化、集成化的理念,设计满足不同任务场景能量与营养需求的快餐化餐谱体系及与之配套的装备器材运用方案,逐步实现饮食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多梯次和野战食品系列化、餐谱化和热食化。要建立基于官兵饮食消费大数据的野战食品餐谱迭代更新机制,不断提高餐谱对官兵饮食习惯的适应性与匹配度,并根据官兵反馈意见,持续更新野战食品餐谱。同时,应研发先进食品保鲜技术、自加热技术以及改善口感的新工艺;平衡野战食品货架期与口感,可根据食品的功能定位、训练食用规模、应急生产补充能力等因素,灵活设定不同野战食品保质期限,进一步提升食品的适口性。
范式转换:勤务技术并重
“一流军队设计战争。”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对标世界一流军队,应对现代战争饮食保障新挑战的重大举措。我们只有主动作为、超前布局,通过“立谋虑中变”构想未来、前瞻性预判、科学设计好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体系,才能实现由被动适应战争向主动设计未来战争、保障打赢未来战争转变。
理论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理论的外在表现形式。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变革,既取决于技术本身进步的水平,更取决于其用于军事目的的速度和程度。技术为建设新型保障装备器材、保障力量提供基础条件,勤务理论为构建新型体制、形成保障能力提供指导。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不仅是去灶减菜、“换换平台”,更是思想观念、模式方法等全面创新;不仅是现有力量简单技术改造、线性发展,更是人员装备、编制编成、数据算法、信息系统等体系创新,必须适应我军未来战场保障需要,坚持保障与作战、技术与战术双向靠拢,打通勤务研究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创新发展链路,推进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设计范式的根本转变。
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工作量大、技术密集等特征,必须改变以往勤务理论研究和技术双轨运行定式,牢固树立理论更迭和技术创新聚合聚力的思想自觉,探索出一条“需求牵引、技术支撑、实验优化、体系联动”的设计范式,确保体系设计真正落到实处。要坚持顶层设计,强化作战需求根本牵引,强化计划主导资源配置,将先进技术和战场饮食保障的发展规划相结合,追求建设理念的先进性和技术路线的实用性,合理确定路线图,把握建设进度。要运用体系化思维,重点突破“异构集成、互联互通”应用难题,统筹谋划野战饮食保障改革创新,整体推进饮食结构、保障方式、野战食品、野战饮食装备器材和保障标准协调发展。
应用创新:吃法融入战法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保打赢是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的根本目标。未来战场环境复杂,饮食保障难度大,要求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必须因地制宜,坚持平时建设与战时保障一体规划,增强平战转换能力,推动饮食保障由生活型保障向打仗型保障的革命性转变。
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工作,无论是保障实施设计还是力量建设,无论是技术准备还是物资器材储备,关键在于能否及时高效完成常态化、高强度战训任务。推进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要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对饮食保障要求,始终强化作战牵引和能力导向,确立“基于任务、聚焦能力、服务战斗力”的工作指导理念,紧贴不同作战任务特点、环境地域和实战保障要求,谋划发展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满足不同军种部队执行多样化、差异化任务的需求,并用实战化演练、应急保障检验成果,用军事斗争准备推进野战热食快餐化保障实现,确保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
战场饮食保障方式是伴随着战争形态不断变化而发展的。走向精细化、快速化、实战化,是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发展必由之路。要针对信息化作战特点及对饮食精确保障的要求,加大智能化野战供餐系统建设,使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手段,科学筹划、周密组织、灵活实施、主动配送,提供适时、适地、适量、适用的饮食保障以满足作战官兵野战生存和人性化需求。要着眼新体制下保障机理,根据部队作战饮食保障场景,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实现“快送、快作、快分、快吃、快清”的目标要求,以解决保障难题。“吃饭也是训练”,把快餐化保障实战化训练纳入部队军事训练体系,坚持饮食保障跟着部署走、随着行动变,推动保障行动与作战行动全要素、全流程、全天候一体融合,最大限度释放快餐化保障对战斗力的体系贡献率。
模式变革:军民深度协同
未来战争体系对抗,需要体系化的保障能力。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是社会经济形态和人们生活方式在战场这一特殊环境上的映射,绝不仅仅是后勤保障领域的单一变革,而是一场全军上下整体用劲的综合改革,涉及军地双方的联合行动。饮食保障,军民通用性强,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和保障力量较多。亟须加快军民深度协同,持续提升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能力,为保障打赢提供强力支撑。
实现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的关键在于食材成品、半成品化供应。由于食材成品、半成品化过程较长、加工复杂,技术要求高,部队既无条件也无能力单独组织。同时,我国有大量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庞大、加工能力强,加之社会物流、尤其冷链物流的发展,使食材成品、半成品化加工、配送成为可能。这样将部队干不了、难干的事情交给社会,既可以收缩部队保障摊子、减少保障人员、减轻部队保障负担,也可以发挥社会规模化、专业化优势,提高饮食保障的安全性、快捷性;既体现军民深度协同保障思想,也符合部队实际,提高军事经济效益。
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军民协同,就是把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根植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之中,优势互补,充分运用国家和地方优质保障资源和力量,形成军为骨干、民为主体、军民协同的保障格局。健全军民深度协作机制,在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技术转化等方面加强沟通协作,按照部队提需求、政府来搭台、企业搞研发、官兵来检验的思路,将野战食品、野战饮食装备器材科研向社会开放,直接运用地方优质科研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或直接选用地方成熟产品和技术,推进开放共享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协调发展。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按照优势互补、平台共建的原则,构建军委制定标准、部队提报需求、地方加工配送、军地联合前送的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链条,搭建区域集中筹措资源平台,公开发布需求信息,部队按需下单,供应商直达配送指定地点和区域的军民协同保障体系,保证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有序实施。
(作者单位:陆军勤务学院)